栏目导航

 

专家论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6年1月24日  来源: 作者:泉州市老科协 李朝灿  阅读2678次

2008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2015年中国新兴热点关键词。创新发展成为 “十三五”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

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中科院于敏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第一,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第二,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加快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投入体系;第四,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第五,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新亮点和关键词。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模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中关村主持召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中华民族命运,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大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0月1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强调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同日,李克强总理为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持续加大科教领域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发展强基础拓空间增功能。

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指出,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张高丽强调,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新活力、新动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岗位,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5年10月20日,刘延东副总理出席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1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强调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协同创新,打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绿色通道;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破解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玻璃门”;坚持简政放权推进万众创新,激发经济发展强大正能量;坚持合作共赢推进开放创新,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全文包括九大部分30条约9000字,作为新时期中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1.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3.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4.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5.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6.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7.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8.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9.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10.壮大创业投资规模;11.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12.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13.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14.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15.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16.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17.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18.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19.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20.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2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2.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23.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24.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25.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26.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27.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28.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29.改革科技管理体制;30.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全文包括11个方面30条,作为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核心政策措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二)总体思路: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1.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3.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4.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5.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6.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7.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8.优化资本市场;9.创新银行支持方式;10.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

(六)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11.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12.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13.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14.推动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15.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16.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17.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18.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19.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20.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21.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22.支持科研人员创业;23.支持大学生创业;24.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

(十)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5.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26.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27.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28.加强组织领导;29.加强政策协调联动;30.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围绕全面推进众创、积极推广众包、立体实施众扶、稳健发展众筹等提出13项重点任务和17项政策措施:一是推进放管结合,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行业监管方式、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开放合作发展。二是完善市场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信息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三是强化内部治理,提升平台治理能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四是优化政策扶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实行适用的税收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繁荣创业创新文化、鼓励地方探索先行。 

2015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围绕10个方面,提出32项改革举措,制定143条政策措施:1.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2.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3.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4.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6.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7.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8.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9.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

2015年7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政策措施(闽政[2015]37号)。

(一)广泛宣传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众创空间、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创业投资等多方面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二)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积极推进重点突出、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

1.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各设区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打造示范创业创新中心,省财政厅给予不少于500万元的奖励。

2.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全省各高等学校要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设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省就业专项资金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3.改造一批创客天地:省科技厅给予5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补助。

4.提升一批传统孵化器: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省科技厅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省经信委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补助。

(三)降低创业创新门槛:1.简政放权:全面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

2.减免规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3.提供便利:所在地政府应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四)完善众创公共服务功能:1.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2.提升“6·18”创业创新服务功能;3.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用;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

(五)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1.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2.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六)支持青年创业:1.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支持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出台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扶持政策。

(七)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1.创新股权融资方式: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基金,投资众创空间大学生等创业创新项目。2.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八)加大财税政策扶持:1.加大资金扶持:各设区市设立创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2.落实税收采购政策。

(九)加强创业培训辅导:1.推进创业教育培训:省教育厅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指导。2.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牵头,省经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等16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三、泉州创新驱动发展强市实践

(一)泉州创新驱动发展政策

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发展方向和重点:1.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4.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5.大力发展海洋经济;6.做大做强建筑业;7.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主要工作举措:1.突出创新驱动引领;2.推动质量品牌提升;3.强化人才支撑保障;4.调整优化园区载体;5.实施高端重大项目带动;6.海丝先行开放合作;7.淘汰落后绿色发展。 

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

发展目标:1.规模效益持续提升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3.质量品牌大幅提升4.智能制造迅速发展5.服务制度加快推进6.绿色制造走在前列

政策措施:1.增强集聚效应,提升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水平2.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4.实施质量和商标战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5.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6.推行绿色制造,构造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体系。 

2015年10月1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泉政文〔2015〕122号)

(一)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1.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2.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 3.支持返乡创业4.吸引域外高端人才和海归人才创业创新

(二)加快构建众创空间:1.搭建创业创新载体 2.改造提升科技孵化器 3.拓展“互联网+”众创空间 4.提供创业创新便利

(三)建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1.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促进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四)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1.拓展股权融资方式 2.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4.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五)深化适合创业创新审批改革:1.降低创业创新门槛 2.减免创业创新规费负担

(六)加大财税政策扶持: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2.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3.支持创客开拓市场

(七)营造创业创新社会氛围:1.强化创业创新培训 2.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3.广泛传导创业创新扶持政策 4.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

(八)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泉州市推进创业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创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融合亚欧非经济战略构想。2014年,泉州市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4月被列为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福建海丝核心区的先行区。2015年11月26日,泉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关于泉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2015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示范区战略规划》。五大优势条件:1.华侨资源极其丰富2.对台合作优势独特3.民营经济独具活力4.海洋文化开放包容5.港口区位优势明显。五个先行示范:1.“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化传承创新2.侨港澳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民营经济绿色智能转型和国际化4.金融创新开放服务“海丝”建设5.海陆丝绸之路城市交流合作。七大战略任务:1.建设“海丝”战略基点和开放门户2.建设中华海洋文化名城3.建设“海丝”华侨特区4.创建泉台共促“海丝”合作示范区5.建设民营经济开放发展创新区6.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基地7.推进“海丝”沿线全方位交流合作。三个发展阶段:1.近期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早期收获2.中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21世纪海上丝路先行区3.远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在“海丝”沿线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现代化泉州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成立市长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泉州市科技局,制定出台一系列地方科技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奖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助推泉州经济社会建设成为海西福建排头兵。自1997年以来,泉州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九连冠。2011年,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泉州台商投资区主园区以及鲤城高新区、泉州软件园、石狮高新区、晋江五里高新区、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泉州高新区清濛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和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等8个分园。2013年,泉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4年,泉州数控一代应用工程被中国工程院列为全国首个数控一代应用地方示范。2015年,“泉州制造2025”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泉州市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城市。泉州市科技局将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十连冠”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四)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强市战略

2014年,泉州市被中国工程院列为数控一代应用工程全国唯一地方试点市,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工程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机械制造产业数控一代应用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开发数控一代科技新产品及其推广应用。2015年,“泉州制造2025”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首个试点城市。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莅临泉州考察指导示范工程。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制定“做优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路线图,提出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建设全省产业转移升级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样板区,当好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领头羊”。

(五)创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

2015年4月,泉州市被中国科协列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2015年9月25日,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依托中国科协发挥全国学会组织和两院院士等专家人才优势,结合泉州市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专家支撑、企业唱戏”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打造“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协同创新、合作多赢”的工作机制,对接一批先进技术项目,搭建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团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专利,成就一批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泉州智造品牌。重点开展重大决策咨询服务,重大技术协同创新,搭建会企合作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加快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培育与交流。到2020年,建设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即学会服务总站),组建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0个院士工作站、100个专家(海智)工作站,辐射带动1000个小微企业,推动海西创新型现代化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六)培育创新型人才,重奖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

泉州市高度重视培育创新型人才,重奖为泉州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泉州市委、市政府重奖泉州市杰出人才王仁杰、陈永水等,每人奖金50万元;选拔培养表彰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纳入泉州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2013年,泉州市委制定“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人才资金500万元,重点培育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优秀健康卫士、技能大师、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全市现有徐西鹏、吴季怀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人才和全国、福建省、泉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约200名。

2015年,泉州市政府重奖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重大贡献奖80万元,企业创新奖50万元,科技创业奖20万元,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万元,自然科学一等奖15万元等。同时,首次单独设立泉州市专利奖,其中重大发明专利奖30万元,专利一等奖15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此外,奖励泉州青年科技奖,每人奖金1万元。

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再铸“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新辉煌。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