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专家论坛

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建设泉州海洋强市

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王文泰

发布时间2014年9月9日  来源: 作者:  阅读3258次

摘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泉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洋经济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泉州市“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论述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各产业的发展重点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阐述泉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包括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构建“一核两翼三带五岛十区”海洋经济总体开发框架和五大海洋优势产业。按照“海陆联动、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生态优先”的要求,1.做强“一核”:环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2.壮大“两翼”:北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3.构筑“三带”: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4.开发“五岛”:科学开发生活服务蟹屿、大竹岛、黄干岛、大坠岛和大百屿。5.培育“十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海西(惠安)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福建装备制造业(晋江、南安)基地、晋江滨海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滨海旅游区等十个产业集聚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2.提升发展优势海洋产业;3.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4.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5.储备发展深海产业。提出加快发展泉州市海洋经济的八大建议:1.提高全民海洋经济意识,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2.完善规划,引领海洋经济发展;3.加快园区建设,壮大海洋产业集群;4.扶持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发展;5.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6.壮大水产产业链,推进现代渔业发展;7.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8.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策建议;泉州市

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潮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这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阐述。这说明发展海洋经济是当务之急。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讨论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强调21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海洋经济内涵及“十二五”的发展重点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十二五”各行业的发展重点:

海洋渔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海洋船舶工业:重点研发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特种工程船舶、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海洋油气业: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稳步推进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进一步优化发展沿海石油石化产业,加大对现有化工园区的整合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海洋盐业和盐化工:合理规划原盐生产布局,稳定原盐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盐化工业,培育盐化工产业新增长点。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水利用装备。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重点开发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的海洋药物;积极开发海洋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建设近岸兆瓦级潮流能电站。

海水利用业: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利和海水综合利用。

海洋交通运输业:主要发展海上运输、港口建设、港口物流。

海洋旅游业:科学规划和开发滨海、海岛等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滨海度假区等建设。

海洋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以涉海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支持开展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

涉海金融服务业:拓宽海洋经济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保险工具,完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海洋公共服务业:加快海洋信息体系建设,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服务等,积极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企业,促进信息服务向专业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十一五”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速。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全国GDP的10%,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1年3月国务院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自此,福建跨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行列。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300亿元,占全省GDP的28%以上,年均增速比全省GDP快了3-4个百分点。

2012年7、8月份省委召开常委会、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2012年8月15日福建省政府颁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通知》,提出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海洋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海洋龙头企业;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打造海洋特色品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给予现代海洋渔业企业电价支持等九条扶持措施。

2012年8月20日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福建省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2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5200亿元,比增18.1%,占全省GDP26.5%。

2013年5月9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会”,提出要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要全力推进180个在建重大项目投资完成,120个前期项目的突破、开工建设。会议指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较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不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靠项目来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具体增长点。

2014年7月,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管理、海洋科技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建设、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等6个重点领域,赋予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16条支持政策。

三、泉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

2012年8月19日泉州市召开召开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研讨进一步推动全市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措施。提出五点要求:

1、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2、要加强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龙头,在抓好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的同时,更加关注海洋生物科技、海产品深加工、海洋食品开发、远洋捕捞、滨海旅游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3、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4、要整合景观资源和惠女、石雕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多种滨海旅游产品;5、要在海洋开发中,同步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了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2012年9月29日泉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

2012年10月1日泉州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

2013年4月,泉州市政府印发《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

2014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四、发展中的泉州海洋经济

(一)泉州市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全市有11360km2的海域面积,其中浅海面积533km2,滩涂面积255km2,近海渔场面积506km2,海洋生物种类627种;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个海湾和数十个小海湾;全市海岛180个,有500m2以上的岛屿168个;有541km的海岸线,其中四分之一适合建港,深水岸线约57km,可建各种泊位197个,年吞吐能力可达2亿吨以上;沿海及近海风能资源丰富,纳入省风电场建设规划的装机容量分别为1304.8MW和230MW。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加工、船舶修造、滨海旅游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打造蓝色海洋经济宏伟目标的催动下,在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盐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等产业规模获得较大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十二五”前三年成绩显著。全市海洋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7%以上。

2011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758.24亿元,比增17.5%,占全市GDP的8.47%,海洋经济已成为泉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12年泉州市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活力强的总体发展态势。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920亿元,比增21.3%,占全市GDP 18.4%。

2013年,我市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85亿元,比增17.8%;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达1.08亿吨,居全国港口排名第19位,内贸集装箱运输位列全国五强;临港产业发展迅猛,石化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成为国家九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水产品产量超过百万吨,海洋渔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开发形成沿海旅游区面积约86平方公里,崇武观光、黄金海岸以及深沪湾、青山湾等10多个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临港能源工业、海洋材料、海洋生物等新产业和新技术加快发展。

五、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

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推动环湾、向湾、同城化城市发展布局,促进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把泉州区位、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于2013年4月23日颁发了《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提出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海洋产业发展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措施。摘要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海和谐、海陆统筹”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体制机制和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化泉台海洋开发保护合作,把泉州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率先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开发开放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良好的蓝色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发展目标:按照“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标准,力争把泉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海洋交通物流枢纽、文化旅游中心、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

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8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27%以上。海洋经济二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占全市GDP30%以上,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二)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按照“海陆联动、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生态优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海洋主题功能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五岛十区“的总体开发框架。

1、做强“一核”。指环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以泉州中心市区为龙头,以晋江、石狮、惠安、泉州台商投资区等沿海县(市、区)为骨干。重点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载体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进港口物流、现代渔业、海洋食品加工、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打造环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核心区。

2、壮大“两翼”。指北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北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的构成主体为惠安和泉港,以国家石化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泉港石化工业、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以晋江南部、南安水头、石井为构成主体区域,充分开发利用环围头湾地区的海洋岸线,以围头、深沪和石井等港口为主发展游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现代海洋渔业;以石狮黄金海岸、深沪湾滨海沙滩和围头滨海沙滩等区域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和运动休闲;结合当地小城镇开发建设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3、构筑 “三带”。即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临海产业带要统筹规划港口与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能源、机械装备、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粮油食品、水产品加工流通等重点产业,构建国内领先的临海产业集聚区。滨海城镇带要统筹区域城镇发展,构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中心镇”的沿海城镇空间体系。蓝色景观带要按照整体协调、生态环保、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滨海绿带建设,打造景观优美、设施先进、生态平衡的滨海景观体系。

4、开发“五岛”。即科学开发利用蟹屿、大竹岛、黄干岛、大坠岛和大百屿等五个无居民海岛。在保护好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黄干岛、蟹屿打造成以海洋交通运输为主的港口物流岛,将大竹岛、大坠岛和大百屿打造成以海洋休闲旅游为主的旅游娱乐岛。

5、培育“十区”。以十大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依据各沿海县区不同特点,全面统筹沿海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

泉州台商投资区要以开展泉台海洋经济对接为重点,以支持蓝色经济的科技研发和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科技及海岛风情旅游、大型会展等高端服务业;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结合清濛园区“退二进三”,发展海洋信息、创意文化等现代海洋服务业,结合扩区发展和官桥园建设,引进海洋新材料、汽车、环保设备等高端临海制造业;

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完善“一区多园”开发模式,培育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

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要按照“抓龙头、补环节、增链条、强配套”要求,积极拓展延伸石化高附加值中下游产业链,努力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全力打造具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临港石化基地;

海西(惠安)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要以泉州船厂为依托,重点发展10万吨级以上散货船、客滚船、集装箱船和游艇等新型船舶产品,支持发展船舶机电、船舶配件、船舶舾装及船用材料等配套产业,鼓励发展船舶物流业,延伸船舶修造产业链,增强船舶修造产业配套能力;要大力引进与石化、船舶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海工配套设施、海工模块、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备等项目;

福建装备制造业(南安、晋江)基地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合资、联合开发等方式,鼓励发展精密模具、数控机床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临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争取在重大成套设备、通用专用基础装备、基础配套件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晋江滨海新区要以海洋生物产业、工控系统及装备、科教产业、商务商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滨海旅游业、海水综合利用业为先导产业,打造滨海“蓝色家园”;

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要以培育华宝海洋生物化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注重应用酶工程技术,以项目带动海洋生物产业发展;

临港物流园区要依托优良港口条件和经济腹地,规划布局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晋江围头物流园区、洛江物流园区等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晋江陆地港、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区、惠安海铁联运物流园区、安溪陆地港;

滨海旅游区要利用丰富的海滩、海岛、海洋文化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滨海、海岛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游艇码头、帆船基地、海上运动、海钓、沙滩运动等海洋休闲旅游项目,打造海西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坚持海陆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把泉州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临港工业集约发展示范区。

临海石化工业。围绕建设国家级石化基地,加快完善和整合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引导炼油乙烯等石化上游项目向部分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临港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一体化、中化重油加工等项目为带动,延伸产业链,加快向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延伸,形成以炼油、烯烃、芳烃为龙头,石化中下游产业对接适配发展的炼油一体化、基地化临港石化产业集群。

机械装备业。加快建设海西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福建制造业(晋江、南安)基地和海西(惠安)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培育泉州台商投资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突出海洋特色,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制造、游艇制造业、海洋仪表仪器等装备制造业,提高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水平。

临海能源工业。以清洁、安全为导向,合理布局建设临港大型燃煤燃气电厂,支持热电冷多联供、冷能利用、汽车(船舶)加气等示范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依托港口优势,加快鸿山热电厂二期、惠安电厂等电源点建设。支持泉港石化工业区大型煤气化工程建设。

其他临海产业。我市主要工业企业布局在沿海,要围绕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成长型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产业集群1个(纺织鞋服),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2个(石油化工、机械装备),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1个(建筑建材),超500亿元产业集群3个(食品饮料、纸业印刷、光电信息),超300亿元产业集群1个(工艺制品),超100亿元产业集群3个(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

2、提升发展优势海洋产业

优化海陆产业结构,巩固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食品业、海洋精细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等海洋产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提升优势海洋产业在泉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滨海旅游业。围绕“海峡旅游”主题,以海洋生态和文化旅游为重点,实施海洋旅游精品战略。重点建设泉北“惠女风情”海洋休闲旅游、泉南对台海洋运动休闲旅游两大海洋旅游板块;重点创建推介“惠女风情”海洋度假游、惠屿海岛渔村民俗游、黄金海岸休闲游、围头湾海洋运动休闲游、“金色海峡”滨海观光游(泉州、金门、马祖、澎湖联线)、郑成功史迹游等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游艇旅游品牌;推进崇武古城旅游区、泉州海洋城、渔港风情小镇等海洋旅游区建设,开发大坠岛等无居民海岛旅游,丰富泉州海上旅游项目,打造独特的“海上丝路·文化泉州” 海峡旅游品牌。通过节庆活动、文化演艺、商务会展等形式促进滨海旅游发展。

现代海洋渔业。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集中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大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科学规划利用水域、滩涂,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海水养殖模式。严格控制湾内和近海养殖,鼓励发展湾外、深海养殖;全力打造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名优特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实施规模化、品牌化、外向化、产业化战略,努力打造海西重要水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重点建设海上游钓公园和观赏鱼养殖基地,发展“水乡渔村”等观光渔业;着力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含量,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发能力建设,优化配置海洋与渔业科研力量,努力提高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港口物流业。围绕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泉州湾中心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的大宗货物集散与配置能力,加快发展液体石油化工、矿石、散粮、外贸集装箱运输等为主的港口运输业和港口服务业。重点建设泉州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斗尾港区综合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争取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陆地港创设综合保税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安、泉港创设保税港区。争取崇武口岸和石井口岸列入国家一级口岸。积极培育航运龙头企业,鼓励航运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引导航运企业发展规模运输。大力发展集航运金融、保险、租赁、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海事支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

3、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以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为主线,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支持建设石狮海洋生物产业园,推进石狮、晋江、泉港等海洋生物及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海水综合利用业。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海水淡化,建设惠安电厂一期,配套建设2万m3/日海水淡化装置,启动南埔电厂、鸿山电厂和晋江深沪热电厂海水淡化工程;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依托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山腰盐田区,引进浓海水先进提取技术,重点发展海盐系列产品、钾盐产品系列、镁产品系列、溴素产品系列,争取国家百万吨级浓缩海水制盐、万吨级海水提钾、提溴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落地泉州,推动传统制盐业逐步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围绕临海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广海水冷却水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推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产业化;海洋可再生能源业,严格控制风电项目,强化对风电项目的准入审批,为发展临海产业和旅游业预留空间。加快建设泉州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泉州台商投资区光电产业园、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晋江金保利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鲤城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与台湾光伏产业的合作。

4、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加快培育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现代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重点发展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壮大的现代海洋服务企业及产业园。

5、储备发展深海产业

我市要积极实施投融资多元化战略、产业化基地牵动战略、深海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通过“三维”项目对接平台,积极引进有助于深海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泉州落地,推进深海经济产业化,打造泉州深海产业经济。

(四)提升海洋科教创新能力

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事业,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着力构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泉州海洋产业发展。

(五)强化海洋资源科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十二五”后两年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今明两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全力促进我市海洋经济跃上新台阶,力争2015年实现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800亿元以上。

为实现我市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目标,就今明两年如何加快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全民海洋经济意识,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公益广告、电视、广播等媒体,编写海洋科普读物,广泛宣传海洋经济基本知识,引导积极投身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完善规划,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一要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所确定的各项措施和目标任务;二要认真开展市级海洋功能区规划修编工作;三要以全省统一规划海岸线为契机,提出我市岸线保护和开发的总体“路线图”,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港尽其用“原则;四要完善整合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加快转型升级。

3、加快园区建设,壮大海洋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南安、晋江、惠安、台商区机械装备园区,石狮、晋江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和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科技创新和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存量,优化增量,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壮大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和港口物流业,推动转型升级,壮大产业集群。

4、扶持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壮大石狮华宝、飞通通讯、佰源重工、信和涂料、兴通船务、泉州造船、中泉海洋矿业等龙头企业,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

5、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石狮华宝、泉州恒达、泉港金燕、石狮海星、晋江闽南水产、石狮万泓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壮大;积极推动晋江紫菜(福建十大渔业品牌)、华宝明祥、泉港金燕、崇武鱼卷、深沪鱼丸申报国家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培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泉州海洋产品品牌。

6、壮大水产产业链,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推动民营企业筹建大洋性和过洋性远洋捕捞船队,开发公海和合作国渔业资源,推进晋鑫、港顺和领航等3家远洋渔业公司2014年新造18艘远洋渔船投入大洋性生产,争取福建天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申报非洲坦桑尼渔业合作项目、海富(福建)渔业有限公司申报非洲马达加斯加渔业合作项目获得批准实施。支持标准化池塘养殖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休闲渔业、渔业种业等健康、生态渔业设施建设,支持惠安鑫海、福建港德、晋江福大、南安凤巢等养殖场工厂化规模发展和高效品种的引进繁育,创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品牌。打造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动水产加工转型升级,重点扶持闽南水产、华宝明祥、阿一波、正源水产、富鸿水产等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名优特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惠安县和晋江市要积极引导达利、盼盼、亲亲等知名食品企业进军水产品加工市场,开发富含海洋元素的系列食品,充分利用其品牌知名度的市场影响力,迅速扩张海洋食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交易中的带动作用,支持新华洲水产批发市场、南安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等做大做强。

7、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要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陆海污染综合整治一定要提上重要日程。二要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青山湾、西沙湾沙滩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安海湾海域环境整治工程,提高生态质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三要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海洋灾害检测预报体系和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系统,提高监测能力和预警预报准确性;整合现有海洋应急力量,提高应对突发性海洋灾害的能力。


8、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要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强督促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八条措施》。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