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专家论坛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王文泰

发布时间2014年5月26日  来源: 作者:  阅读2299次
点击文档下载

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物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这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阐述。这说明发展海洋经济是当务之急。

一、“十二五”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十二五”各产业的发展重点:

海洋渔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海洋船舶工业:重点研发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特种工程船舶、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海洋油气业: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稳步推进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进一步优化发展沿海石油石化产业,加大对现有化工园区的整合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海洋盐业和盐化工:合理规划原盐生产布局,稳定原盐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盐化工业,培育盐化工产业新增长点。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水利用装备。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重点开发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的海洋药物;积极开发海洋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建设近岸兆瓦级潮流能电站。

海水利用业: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利和海水综合利用。

海洋交通运输业:主要发展海上运输、港口建设、港口物流。

海洋旅游业:科学规划和开发滨海、海岛等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滨海度假区等建设。

海洋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以涉海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支持开展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

涉海金融服务业:拓宽海洋经济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保险工具,完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海洋公共服务业:加快海洋信息体系建设,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服务等,积极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企业,促进信息服务向专业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十一五”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速。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全国GDP的10%,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1年3月国务院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自此,福建跨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行列。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300亿元,占全省GDP的28%以上,年均增速比全省GDP快了3-4个百分点。

去年上半年,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考察福建工作时再次强调福建省要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2012年7、8月份省委召开常委会泉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去年8月15日福建省政府颁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通知》,提出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海洋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海洋龙头企业;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打造海洋特色品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给予现代海洋渔业企业电价支持等九条扶持措施。

8月20日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福建省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2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5200亿元,比增18.1%,占全省GDP26.5%。

今年5月9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会”,提出要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要全力推进180个在建重大项目投资完成,120个前期项目的突破、开工建设。会议指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较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不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靠项目来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具体增长点。

三、发展中的泉州海洋经济

(一)泉州市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全市有11360km2的海域面积,其中浅海面积533km2,滩涂面积255km2;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个海湾和数十个小海湾;有500m2以上的岛屿168个;有541km的海岸线,其中四分之一适合建港,深水岸线约57km,可建各种泊位197个,年吞吐能力可达1.6亿吨。泉州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整个区域划分为海岸功能区、近海功能区两种,共有46个功能区,总面积424.36km2,其中,5个农渔业区、8个港口航运区、15个加工与城镇建设区、1个矿产与能源区、7个旅游休闲娱乐区、2个海洋保护区、5个特殊利用区、3个保留区等八大类。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加工、船舶修造、滨海旅游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打造蓝色海洋经济宏伟目标的催动下,在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盐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等产业规模获得较大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十二五”开局之年成绩显著。2011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758.24亿元,占全市GDP的8.47%,海洋经济已成为泉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海洋水产业总产值100.62万吨,海洋渔业总产值93亿元,占全市大农业总产值34.9%;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7.9亿元;海洋化工业总产值36.7亿元;海水制盐业总产值2.8亿元,增加值1.5亿元;海洋矿产资源开采业总产值4.5亿元;海洋船舶修造业总产值9.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67.4亿元;海洋餐饮业总产值48.7亿元;滨海旅游业总产值29.4亿元。

2011年泉州市渔业经济情况,详见附件。

2012那泉州市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活力强的总体发展态势。预计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920亿元,比增21.3%,占全市GDP 18.4%。

四、泉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

2012年8月19日泉州市召开召开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研讨进一步推动全市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黄市长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内外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全省海洋资源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各级各部门要把海洋视为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抓住机遇、主动对接省里的新规划、新政策、新布局,盘活海洋资源,研究海洋战略,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1、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2、要加强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龙头,在抓好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的同时,更加关注海洋生物科技、海产品深加工、海洋食品开发、远洋捕捞、滨海旅游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3、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4、要整合景观资源和惠女、石雕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多种滨海旅游产品;5、要在海洋开发中,同步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了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泉州市政府于2012年10月1日颁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从资金、财政政策、金融、用地等方面给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资金支持方面提出2013—2015年,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少于2亿元,并逐年增加,这些资金将重点支持海洋重点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和涉海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同时,沿海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在奖励方面,提出要大力支持企业走品牌路线。对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海洋产业,在省里奖励基础上,市里再给予50万元配套奖励;收购国际品牌的海洋产业企业,市里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等。

五、泉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

泉州市委、市政府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于2012年9月29日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总体要求、总体目标、空间布局、优势产业等8个方面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树立“人海和谐、海陆统筹”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高起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核心,以重点海洋产业区块为载体,以体制机制与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展利用海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把泉州沿海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率先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开发开放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蓝色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总体目标:按照“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标准,力争把泉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海洋交通物流枢纽、文化旅游中心、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

泉州市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8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27%以上。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泉州市到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占全市GDP30%以上,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二)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泉州市实施“一核两翼三带十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根据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按照“集约布局、集群发展、海港联动、生态优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海洋主体功能区域布局,实施“一核两翼三带十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一核”:环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以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为导向,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优做强海洋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交通物流业、滨海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两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环围头湾地区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以加快海洋资源开发为导向,环湄洲湾南岸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工机械装备、临海能源、港口物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环围头湾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滨海运动休闲、海洋生物与新医药、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

“三带”: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临海产业带要统筹规划港口发展与临港产业基地建设,以沿海港口和大型开发区为载体,集聚临港大项目;滨海城镇带要统筹区域城镇发展,充分融入海洋元素,构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中心镇”的沿海城镇空间体系;蓝色景观带要按照整体协调、生态环保、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滨海绿带建设,构筑滨海观光长廊,开发海岛观光旅游产品,加强海岸生态景观保护。

“十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泉州(泉港、泉惠)石化产业区、海西(惠安)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福建装备制造业(晋江、南安)基地、晋江滨海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滨海旅游区等十个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发展海洋优势产业

1、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临海能源、建筑建材等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石化基地,加快完善和整合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建设,形成以炼油、烯烃、芳烃为龙头,石化中下游产业对接适配发展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临港石化产业群;机械装备要围绕打造海西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福建装备制造业(晋江、南安)基地、海西(惠安)海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泉州台商投资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载体;临海能源要加快南埔电厂二期、鸿山热电厂二期、惠安电厂等热电厂建设,推动沿海风电场建设;建筑建材要积极推动建筑建材业集中发展、规模发展,建设晋江建筑陶瓷、南安石材、惠安石雕石材等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型绿色、节能、节材、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石材深加工、建筑陶瓷等产品。

2、全力推进港口物流业发展。大力培育泉州湾中心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的大宗货物集散与配置能力;重点建设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斗尾港区综合物流园区、黄塘物流基地、石湖物流园区、晋江围头物流园区、晋江深沪物流园区、普洛斯物流园区晋江陆地港、石井港物流园区、中航三叶海西石材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积极培育航运龙头企业,科学引导航运企业发展规模运输;深化大通关建设,推进海关、海事、金融、检验检疫等部门联合作业

3、做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围绕打造海峡西岸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东亚太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发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惠女文化”等文化优势,完善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体现“海上丝路、文化泉州”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南安市要充分依据海丝文化、郑成功文化、蔡氏故居民等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4、鼓励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调整渔业结构。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大洋性渔业为主、过洋性远洋渔业为辅的远洋渔业,推动远洋渔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规划建设水产品、紫菜、琼脂、卡拉胶、调理食品及传统海洋食品加工园区,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培育和引进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水产品流通环节的支持力度,促使水产品流通向专业化、大市场、跨区域推进。加强对深沪、祥芝、崇武国家中心渔港日常维护和管理力度,加快石狮东埔、梅林、晋江围头、泉港诚峰一级渔港和惠安杜厝、南安石井、晋江东石等二级渔港建设,建设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5、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扶持建设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和台商投资区蓝色经济培育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适度发展风能等滨海能源利用项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源的新途径。

(四)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深水泊位特别是公用码头泊位,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全面实施湄洲湾、泉州湾和围头湾三大主航道建设,提升航道通航等级。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重点规划建设石湖、围头、石井、肖厝等作业区的高速公路连结线、疏港快速路,加快推进泉州环城高速公路南安至石井段、海西高速公路网肖厝疏港支线等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泉州港口与周边货源腹地的陆路联通能力。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扩能工程,规划建设泉州新机场。

强化用地保障。实现填海的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加快推进南安石井、晋江东石至金井、秀涂“人工岛”、泉港峰尾等围填海工程建设。科学实施盐田废转,腾挪更多发展空间。

加强水资源供应能力。强化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沿海和海岛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五)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切实保护海洋资源。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围填海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岸线、滩涂和海域等海洋资源,加强海洋资源利用的论证与监督管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用海。坚持“深水利用”,优化岸线开发方案,创造条件促进“浅水深用”,确保重要岸线的战略预留。

有效防治海洋污染。开展重点海湾、河口综合整治,抓好泉州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示范,启动安海湾综合环境整治。

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海岸防护工程、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形成多林种、多层次的林带防护屏障。建设海洋预报台、观测站和海洋浮标站,提高海洋适时探测能力和预警预报准确性。加大海洋应急能力建设投入力度,整合现有海洋应急力量,健全上下联动、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灾害、海洋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付突发性海难事件的能力。

(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沿海县(市、区)建设海洋科技园区。支持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院校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研发中心、海洋高技术工程中心、新能源开发等实验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等;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扶持泉州海洋学院、泉州师院航海学院、泉港航运学校等海洋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支持泉州市海洋生物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工作,加快海洋生物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七)创新海洋经济开放与合作机制。

深化泉台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机制,加强泉台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加大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力度,建立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机制,在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金融、港口物流等方面加强联系与合作。

(八)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规划引导;三是完善综合管理体制;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五是突出企业培育和项目建设;六是建立健全统计核算制度;七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