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新闻动态

蔡战胜在泉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发布时间2022年1月7日  来源: 作者:  阅读927次

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蔡战胜在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一、过去五年及2021年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创新泉州”,“机制活”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19项首创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引进“大院大所”科研平台18家,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7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河湖长制、金融服务实体等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申报、“并联审批+电子证照”、工商注册便利化等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场主体从58万家增加到128万家,成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智造泉州”,“产业优”的实体根基更加坚实。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全市新增千亿产业集群4个、累计达9个,泉州“芯谷”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经验在全国推广;成为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海丝泉州”,“文化兴”的底气自信更加坚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授牌,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泉州籍体育健儿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年贸易额超千亿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美丽泉州”,“生态美”的城乡底色更加鲜明。坚持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启动古城整治提升工程,海丝古城逐步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城市环湾向湾发展,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40平方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任务。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幸福泉州”,“百姓富”的美好生活更加有感。坚持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XIN”行动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兑现,五年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9万个、中小学学位12.2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4万张、养老床位1.7万张。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荣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

2021年是本届政府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策划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精准施策稳增长,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支持企业稳产增效,组建金融小分队“分片包干”“一线服务”,开通中小微企业信贷直通车。开展“三个百”招工引才活动,引进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1.35万人。实施“项目攻坚2021”,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20亿元,11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9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开展“产业链招商季”行动,新签约项目1878个、总投资9346亿元;组织“抓征迁交净地百日攻坚”,完成征迁505万平方米,提供建设用地4万多亩,“交地即交证”模式全面推广。做好“两稳一促”工作,推广扩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办好“一月一会展”系列活动18场,开展千场促销百场直播活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七库连通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二)创新引领促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动产业强链建链补链,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化生产线120条,建设数字化车间15个,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培育5G示范场景应用案例57个。拓展新基建新经济基地比拼,18个基地新落地项目121个、完成投资310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四个倍增”,出台市政府1号文件支持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新建高水平科研平台3个,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启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运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新增高层次人才4788人、团队10个。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新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4个。

(三)改革开放添优势,发展活力日益迸发。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年”活动,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动员会,组织“进千企、走千商、访千才”活动,打出“1+N+N”组合拳,制定“九奖八补七服务”惠企政策,兑现惠企资金达51.7亿元,13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获全国推广。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建成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0%,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60%以上列入“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局长走流程”,解决行政审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479个、压缩779个工作日。开展产融合作试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实现全覆盖,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在全省推广;新增上市企业2家。加强与台港澳侨交流合作,做好新侨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上线运行,泉州侨批馆开馆;全年向金门供水633万立方米。

(四)功能品质双提升,城乡面貌加速更新。落实“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845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770亿元;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255平方公里“两江一湾”海丝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04个、6.1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7万套,新增各类租赁住房1.5万套。完善快速交通体系,站前大道鲤城段南延伸项目、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刺桐大桥完成整修,泉州大桥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泉州湾跨海大桥降价惠民通行。提升绿化景观水平,40个生态连绵带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城市综合性公园14个,建成口袋公园、串珠公园109个。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全面升级改造“数字城管”,完善网格化巡查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关于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决议,建成石狮、晋江、南安、安溪垃圾焚烧厂技改项目及南安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基本完成城东、东海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新建改造城乡污水管网496公里。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完成502个村庄规划编制,拓展创建315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培育50个典型示范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五)以文兴城塑形象,文化实力更加彰显。加强遗产保护利用,高标准完成遗产点保护修缮,府文庙工程获评国家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建成世界遗产主题展示馆及13个遗产点现场展示馆,改造提升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新增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出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保护管理实施意见。实施古城提质工程,全面开展中山路中段及29条街巷风貌综合整治提升,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获评中国建筑设计奖一等奖。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注重发展文化产业,出台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晋江经验馆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6家,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西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六)用心用情惠民生,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低收入群体帮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000个、中小学学位1.5万个,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高中教育质量走在全省前列。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快、严、实、细”做好疫情防控。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泉港区医院等扩建项目完工,丰泽、洛江、永春、德化等新妇幼保健院建成,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挂牌运营,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000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万人,新增“五险”参保42万人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返还稳岗补贴3.1亿元,减征社保费9.7亿元。全面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新增养老床位1560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认真执行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决议,完成流域精准治理项目111个,县级以上13个饮用水水源地Ш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化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落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动员支前能力不断增强。

(七)依法行政提效能,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32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统一归并为“12345”一号通办。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532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做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按照省、市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弘扬“晋江经验”,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扛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担当,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聚焦实现“五个双提升”,深入实施“五大工程”,扎实开展“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在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征程中勇当“四个主力军”: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力军。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落实“双碳”战略,突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覆盖、生产线改造达7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0%。加速产业强链建链补链,努力打造“石化—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机械—电子”万亿级产业链群,培育若干个千亿级、百亿级新兴产业。二是区域协调发展主力军。站位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突出区划重构、聚城畅通、聚湾强心,构建“369”交通圈生活圈产业圈,做大做强中心市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促进城市发展,致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三是深化改革开放主力军。纵深推进“晋江经验”改革实践,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企业自主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推深做实国家级、省级改革试验试点。强化泉州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的担当,定位海丝先行区和战略支点城市,多措并举打好“新侨牌”,着力建设海丝综合交通、经贸合作、文化展示、城市联盟的重要门户,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重要通道。持续做好对台“通”“惠”“情”三篇文章,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四是促进共同富裕主力军。突出共建共享、共管共治、共同缔造,满足“一老一幼”生活需求,提升“一大一小”教育水平,畅通“一快一慢”出行系统,营建“一动一静”生活场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2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第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7.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增长7—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出口总额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力扩量提质增效,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谋划建设环清源山科创走廊、泉州科学城。落实科技创新“四个倍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加快“一产业一平台”建设,新引建大院大所2—3家,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落地。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持续扩大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范围。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加快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推广数字化生产线120条以上,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坚持产城人融合,打造一批产业综合体和创新综合体,提升规上企业入园率和增加值占比。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实行主导产业“链长制”,推行“一产一策一专班”;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以上、“小升规”工业企业700家以上;运用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泉州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好知创产业园。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好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力争新落地项目90个、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加快在建半导体项目投产达产,争取半导体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产业,建设高效太阳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五十百千”平台经济计划;整合成立市级大数据集团公司,培育5G示范场景应用新案例30个。争创国家国防科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

创新发展第三产业。滚动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加快建设东海总部区。深化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工业设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业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直播经济、社区电商、农村电商,深化“一月一会展”,举办“最闽南”美食节等百场促销活动。

开展“项目攻坚2022”。实施在建重点项目633个,完成年度投资1700亿元以上,确保开工、竣工重点项目100个、90个。实施“抓招商要落地”专项行动,力争签约落地2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实施“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二)聚力统筹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提速建设做强中心市区。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实行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对环湾区域实行统管统筹。全力推进东海城东等组团开发,集中力量打造中央活力区,加快建设高品质“两江一湾”海丝新城。

多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逐步推进石结构危旧房屋改造工作。加强防洪排涝改造,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开展“绿满泉城”行动,实施“山水园林、百姓园林、文化园林+门户廊道”工程。坚持“房住不炒”,完善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聚城畅通”专项行动,全力贯通一重环湾快速路,开工通港东街快捷化改造项目,加快刺桐大桥南节点改造。着力推进高快一体路网衔接,开工建设永泰至德化高速,以及国道324改线工程南安段、惠安段,加快推进泉南沙厦改扩建项目。着力建设中心市区至县域放射线,往南开工晋江世纪大道南延伸项目,往西加快武荣大桥建设,往北力争开工市区至泉港快速通道。着力完善跨江过海通道,开工建设金鲤大桥,加快泉州大桥改扩建步伐。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组建城市运营集团,逐步推行环卫、市政、园林等一体化管理,打造“一路一特色”精细化示范街区。动态建立城建“关键小事”项目库,策划实施充电桩建设、住宅加装电梯、主次干道微整治、餐饮油烟治理、杆线规整等补短板项目。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建成投用石狮、晋江、惠安、安溪、德化等5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推进区域同城化发展。统筹推进南翼、北翼和西部区域发展,支持南安北部新城、安溪“大三环”、永春“东拓西进”和德化大城关建设。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确保兴泉铁路建成通车、福厦客专泉州段完工验收。

(三)聚力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做强特色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年末生猪存栏86万头。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规划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40个,力争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完成75%以上应编村规划编制,打造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30个、精品示范线5条,创建整镇推进“五好”乡镇21个。实施镇域中心建成区裸房“存量清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和村庄清洁行动长效机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全面推广农村“三资”监管平台。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村兴民富增收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四)聚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拓展改革开放空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市级一体化办公平台,打造城市级掌上政务便民服务统一入口。加强政务数据汇聚与共享,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一趟不用跑”比例达92%。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全部实现“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持续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深化金融服务实体改革,推进普惠小微金融“增户扩面”;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推动海丝基金落地运作。争创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

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对接RCEP等规则,探索建设“两国双园”,争创晋江进口创新示范区,谋划打造世界多元文化商贸中心城市。实施泉州品牌推广计划,办好50场线上线下外贸展会。推进外贸新业态扩量,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出口480亿元。办好泉籍精英故乡行活动,力争推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升格,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二期)。

探索泉台融合发展新路。深化泉台在半导体、精细化工、医学检验等领域合作,支持泉台农业“两园一中心”创新发展。建好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扩大台湾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开工建设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推动金门供水工程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五)聚力活化保护文化遗产,扩大海丝名城国际影响力

高标准加强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世界遗产管理规划。推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蔡国强艺术中心和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磁灶窑、安溪冶铁、永春苦寨坑窑等考古遗址公园有实质性进展。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做好非遗名录“扩编”,支持安溪铁观音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古城保护与复兴,启动中山南路及周边片区风貌综合整治提升。

全方位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系统开展世遗城市营销,建设海丝文化主题系列街区,办好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推动古城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擦亮“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规范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建设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4个、口袋健身公园110个,推广建设乡村博物馆,逐步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身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六)聚力低碳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

加强“两江一带”生态保护。开工晋江下游河道清淤项目、金鸡拦河闸上游水源地环境提升工程。加快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永春马跳水库建设,做好“两江”连通引水、闽江北水南调工程前期。加快建设“蓝色海湾”,全面推行“湾(滩)长制”。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考评,统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实施100个以上大气减排精准治理项目。实施100个以上流域精准治理项目,巩固市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启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石化、建材等产业低碳化转型,分区域分领域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工程,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七)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高品质生活家园

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开展“技能泉州”“工匠泉州”行动,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新增普惠性托位1000个。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2万个、中小学学位2.7万个,新建中小学教育集团6个,新增省级示范性高中5所。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筹建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政企共建泉州高水平大学,支持华侨大学建设省“双一流”高校,支持泉州师范学院建设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启动泉州医高专南安新校区建设,支持黎明职业大学建设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提高卫生与健康保障水平。加强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专业队伍能力建设,筹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作业中心,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市妇产医院二期、市正骨医院北峰院区、童昌医院等项目;建好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福医大附二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中医类、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机构合作共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六个一体化”运行。启动公立医院DRG收付费改革,创建“两病”门诊用药保障示范城市。建设10个基层示范中医馆。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区托幼、居家养老、净菜门店、文体活动等集成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深入实施“最多投一次”高质量信访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建设“海丝守护者”群防群治平台,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稳思想信念之舵。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争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践行者。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实际成效体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履行依法行政之责。深化政务公开,办好“刺桐新声”“东海潮声”“新法面对面”等互动平台。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建议和提案。

践行担当作为之举。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强化一线考核、正向激励,着力提升干部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实施“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办好3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做实做细做成做好。

坚守清正廉洁之本。主动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全覆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将更多财力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