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建言献策

泉州市中药产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6年9月19日  来源: 作者:  阅读6637次

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

泉州市老科协工作者协会

摘  要: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对泉州市7个县(市、区)58个单位的实地调研座谈以及宏观综合探索,分析发展中药产业的现实意义;剖析泉州市中药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泉州市加快发展中药产业的有利条件和总体思路以及建立政策扶持激励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质量安全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培育中药产业链;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创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等六项意见建议,助推泉州市中药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16]15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规财发[2016]25号),助力健康中国、幸福泉州和“十三五”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2016年6~8月,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会同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5A级),由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教授带领林文銮教授、杨逢平高级农艺师、李朝灿研究员、卓开发高级工程师和傅子污副主任药师等7名高级职称专家,对全市中药材主产区开展药用动植物种养与加工产业专题调研。根据对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惠安县、洛江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县(市、区)58个单位,包括16个主管局、13个乡镇、16个龙头企业(公司)、12个专业合作社(基地)和1个行业协会的现场考察、调研座谈和讨论分析,形成以下调研报告及建议。

一、加快发展中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27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中药振兴可持续发展工程,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及溯源体系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推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研发新药与健康产品,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瑰宝,在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症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独到的功效,目前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长寿理念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旺盛。面对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药产业集成度低等问题,加快扶持发展中药产业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和幸福泉州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中药材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和药物动物两大类,重点分布在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南安市、惠安县和洛江区;中成药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鲤城区、永春县。

(一)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

泉州市药用植物种植种类主要包括铁皮石斛、金线莲、黄花远志、辣木、沉香、红豆杉、山麦冬、灵芝、杜仲、香樟等,2015年全市种植面积约10000多亩。

石斛类:包括铁皮石斛、鼓槌石斛、金钗石斛等,主要分布德化、永春、洛江、安溪、南安等地。种植方式包括林下种植及大棚种植2种;以组培育苗+林下生态种植效果较好,品质较优,成为主流种植模式。泉州市秉尚石斛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技术力量较强的药用植物龙头企业,专业从事石斛组培、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以及药膳研究、旅游养生、休闲农业等。公司在洛江区双阳镇南山村和河市镇白洋村建立500多亩森林资源基地,共有龙眼树上和林下石斛仿野生区65000平方米,温室大棚6000平方米,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鼓槌石斛、金钗石斛等数十个品种,石斛药材储有量200多吨,其中鼓槌石斛种植存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开发生产石斛鲜条、石斛茶、枫斗、寸金条、微粉、药膳包及花卉盆景等7大系列60多种产品,销售额2000多万元。公司首创的龙眼树附种铁皮石斛模式,对于全市30多万亩经济效益低下的龙眼果树转型升级综合开发经营具有示范借鉴意义。近年来公司已投资1500多万元,“十三五”将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全国76种石斛大全品种资源种质库、石斛组培中心、无基质现代化仿生智能种植温室、石斛花卉区、石斛文化长廊、石斛加工厂、石斛食疗研究所、石斛药膳体验区、石斛养生旅游等石斛产业。此外,泉州市景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梨树附种铁皮石斛和德化县康乐园林下规模种植铁皮石斛也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金线莲:福建省金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永春生物医药园内投资2亿元,进行金线莲组培苗培育、林下种植、金线莲鲜干品以及口服液、胶囊、健康饮品、药用针剂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年可培育金线莲组培苗500万瓶;并在永春牛姆林保护区建立120亩金线莲林下种植基地,种植金线莲组培苗720万株。德化县石牛山金线莲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150多万元,建立金线莲组培苗培养室1000平方米,年培育金线莲组培苗250万株;并在水口镇村场村建立阔叶林下金线莲种植基地200亩,年产干品500公斤。近年来,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下滑,全市性金线莲盲目“种植热”有所降温。

黄花远志: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德化县益康中草药培植研究所和德化县鹏发中草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中草药种植基地467亩,主要种植黄花远志20多万株,每年培育黄花远志幼苗30多万株。2013年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研究黄花远志的药理药性。目前已开发生产销售黄花远志茶、黄花远志根等产品。永春县、南安市、洛江区也有部分种植黄花远志。

辣木:原产印度和非洲热带地区,具有食疗保健功能,被称为“神奇”的药用植物。2015年,福建顶相天竺辣木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在安溪县蓬莱镇清水岩附近建立辣木国家综合标准化研究基地50亩。引进印度改良辣木品种PKM2进行育苗试种,参与起草制定《辣木叶质量等级标准》,开发出辣木茶、辣木面、辣木米粉、辣木水饺、辣木素饼、辣木油等辣木食品。安溪县竺尚辣木专业合作社以及永春、南安等地纷纷种植辣木。由于去年冬季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低温,大多数较高海拔山区辣木幼苗树普遍遭受严重冻害。此外,据悉辣木树种对土壤农残等不良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能力特强,其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云南、广西等地的关注。

沉香: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濒危珍稀树种,其含树脂的沉香木粉是传统的中药材。2015年台商许先生与安溪县签订闽台合作项目,成立安溪百顺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创建安溪百顺通沉香产业园,规划建设中国沉香产业发展示范中心和万亩“中国沉香产业第一县”。公司投入近千万元,在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建立沉香育苗圃,成片造林1.5万株;并与龙涓乡举源茶业合作社合作,茶园套种沉香树4.5万株。安溪县政府给予成片沉香造林每亩补贴800元,茶园套种沉香每亩补贴500元。公司已开发出沉香粉、沉香茶、沉香露、沉香皂、沉香片油、沉香线香等系列产品。2015年冬季因极端低温,新植沉香幼树基本冻害严重。荣昊(福建)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南安市英都镇霞溪、荣星、良山等村种植沉香3000多亩10万多株,海拔200~300米以上7万多株沉香树同样冻害严重。永春县永发沉香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台商合作,在海拔300多米的东关镇龙坑村种植沉香与辣木460多亩,也出现严重冻害问题。

山麦冬:我国传统中药材。洛江区罗溪镇东方村种植山麦冬历史悠久,最多种植面积近千亩。2010年,泉州东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道地中药材短葶山麦冬GAP关键技术研究》,获得项目经费资助850万元,在洛江区罗溪镇种植山麦冬优质高产示范片200~300亩,建立短葶山麦冬良种繁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2011年由国家药监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通过国家中药材品种GAP认证。同时以洛江区罗溪镇为中心,辐射南安、惠安、仙游等周边地区种植3万多亩,年产山麦冬超万吨;形成以公司为主体,带动农户大规模种植的产业发展模式。该项目2014年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国字号”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福建)基地。近年来,由于市场营销及价格等问题,洛江区罗溪镇东方村山麦冬种植面积仅100多亩。

灵芝:号称“仙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2014~2015年,福建省中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安溪县蓬莱镇承包3000多亩林地,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林下种植灵芝、草珊瑚、沙仁、巴戟、绞股蓝、菊花、黄荆等中草药实验基地。其中在林下模仿原生态条件,建造薄膜大棚加微喷雾,采用废弃茶叶、树叶等作为部分替代椴木,人工栽培灵芝约计10亩,已成功培育出子实体。计划建立灵芝等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杜仲:既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用树种,又是重要的战略性胶源经济植物,综合开发前景可观。2014年,福建青草湖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永春县下洋天地湖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日杜仲研究所所长苏印泉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杜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朱铭强博士为主要技术支撑,总投资500万元,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利用荒山发展杜仲叶林资源模式及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2015年已培育杜仲苗木18万株,种植400亩。“十三五”期间,计划示范扩大种植杜仲5000~1万亩。

香樟:香樟果、叶、根、皮及樟脑油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南安市向阳乡泉州市明道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永春县东关镇南美村,分别承担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建立纯种香樟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种植香樟3500亩。“十三五”期间,南安市向阳乡计划发展香樟1万亩。

此外,红豆杉、金银花、巴戟、沙仁、一见喜、紫苏、木卢兰(土人参)、绞股蓝、草珊瑚、三叶青、黄栀子、药用菊等也有部分种植。

(二)药用动物人工养殖与产品开发

黑熊人工养殖与熊胆制品开发:福建归真堂药业有限公司及福建归真堂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5亿元,先后获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加工许可证和国药准字批号(熊胆粉中药饮片)。2010年与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马建章院士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并经国家人社部批准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国四大以黑熊名贵药用动物人工养殖、科研、新药品开发为主体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中药制药企业。公司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东北林业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等合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福建省区域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人工养殖黑熊及其系列产品研发”、“生态养殖活体无管引流冷冻干燥一体化生产纯熊胆粉”等系列研究,获得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中国专利14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归真堂黑熊生态养殖基地被科技部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福建)基地;并作为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养熊场)规范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现有生态养殖基地1200亩,人工养殖黑熊1012头,投产600头。开发生产熊胆粉胶囊、片剂系列产品,成为福建省著名中药品牌,归真堂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2亿多元,利润5438万元,纳税3546万元。“十三五”期间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规划扩大建设黑熊GAP生态化养殖基地,以及发展獐麝、小黄牛、穿山甲、金蝎、蛤蚧、大蟾蜍等濒危稀缺中药材养殖基地3300亩,开发熊胆粉复方中药等品牌生态产业链,打造中国四大名贵动物中药航母及百亿元市场需求。公司希望政府协调银行贷款及生态旅游规划。福建建东药业有限公司也开展黑熊人工养殖及熊胆含片、咀嚼片加工生产销售。

海马人工养殖与产品开发:海马属国家水生野生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动物资源。惠安港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面积38亩。2013年引进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海智专家林俊达教授团队留美学者徐永健教授,建立海马人工育苗与养殖试验合作基地,引进100对海马,突破海马育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2014年和2015年先后获得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颁发的海马驯养繁殖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2014年,公司与福建海洋研究所联合申报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海马育苗及产业化养殖示范》,获得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立项资助410万元。公司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海马人工繁育设施,引进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等6个海马品种,获得3件海马养殖技术中国发明专利。“十三五”期间,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筹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海马1000对,研究海马人工饲料,扩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开发海马系列产品及海洋生物医药制品工厂,创建崇武国家海洋公园生态养殖科普观光基地。因公司现有38亩养殖场地租赁期限已到,严重制约项目实施和公司持续投入发展,迫切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协调解决延长现有38亩养殖土地承包期限20年,以及流转土地100亩建设海马等海洋生物医药制品工厂。

棘胸蛙人工养殖与高附加值药用产品开发:德化县双全农业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大合作,已成功掌握棘胸蛙野生驯化——生态繁殖——饵料培育(黄粉虫、大麦虫等)——商品蛙喂养等全程人工生态养殖技术。2010年和2013年先后获得福建省林业厅颁发的棘胸蛙驯养繁殖和经营加工许可证,并注册“石冻王”商标。2015年公司投入500多万元,现有棘胸蛙设施养殖面积1.3万多平方米,棘胸蛙存栏量约40万只,销售收入1200万元。公司牵头组建德化县绵远林下种养合作社,201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增收。“十三五”期间,公司将充分发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把棘胸蛙养殖纳入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品种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全省棘胸蛙养殖资源,目前已在三明市、南平市签订建立3个养殖分场,做大做强“石冻王”养殖产业。同时,加强与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厦门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发棘胸蛙粉体保健胶囊、复合蛋白粉、消化酶类产品、明珠露、蛋白胨、复合氨基酸口服液、单一氨基酸纯品、激素类制剂以及高性能仿生骨骼修复材料等高附加值棘胸蛙保健药用产业。公司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将棘胸蛙养殖产业列入国家及地方产业项目库,享受国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同时将棘胸蛙产品列入检疫目录,助力市场开发,促进棘胸蛙产业快速发展。永春、安溪也有3个养殖场人工养殖棘胸蛙。

此外,梅花鹿、甲鱼、地鳖虫等也有部分人工养殖。

(三)生物中药制药企业

我市现有民营中成药生产企业13个(其中以中成药为主的10个),拥有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糖浆剂、酊剂、茶(曲)剂、煎膏剂、颗粒剂、酒剂、合剂、口服液、软膏剂等13种剂型的44条生产线;包括236个品种263个中成药批准文号(独家产品30个,中药保护产品4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2个,药品专利2个)。2015年全市药品生产企业销售额20多亿元,其中中成药约占6成。

泉州市主要中成药企业与重点产品

企  业  名  称

重  点  产  品

泉州中侨药业有限公司

老范志万应神曲、海蛇痹灵、清火栀麦胶囊、七叶莲片、珍珠粉、安胎丸 

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泉州罗裳山制药厂)

双黄连含片、桔香祛暑和胃茶、葛根芩连片、鼻炎宁、肾石通、妇乐冲剂、小柴胡颗粒 

泉州亚泰制药有限公司

赛霉安散、赛胃安胶囊、赛霉安乳膏 

泉州恒达制药有限公司

蚝贝钙咀嚼片、感冒清胶囊、益肾灵颗粒、八宝惊风散 

福建归真堂药业有限公司

熊胆粉、熊胆胶囊 

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N-乙酰葡萄糖胺系列衍生产品 

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灵源万应茶、冰硼散 

永春制药厂

养脾散 

南安市莲花峰药厂

莲花峰茶(丸)

福建建东药业有限公司

熊胆咀嚼片、熊胆含片、熊胆粉、熊胆胶囊 

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下辖罗裳山、柏桐堂、太平洋药品经营共4个企业,现有员工330人,是泉州市目前最大的制药企业。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件,承担福建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总投资累计2.3亿元。2013年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主要生产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大输液等12个剂型药品。2015年产值2.15亿元。

泉州亚泰制药有限公司:独家生产国家保护基本药物赛霉安散、赛霉安乳膏、赛胃安胶囊。产品50多年来畅销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公司与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联合创立泉州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取得新版GMP证书,当年产值2576万元。

泉州恒达制药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10人,主要生产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干混悬剂、散剂等5个剂型,注册产品33个品种。2013年与葵花药业、仁和药业、辅仁药业等全国医药100强企业合作,扩大生产改造。“十三五”公司将重点开发蚝贝钙片等纯天然的海洋生物医药制剂和保健食品。

泉州中侨药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早创建的中药制药企业,拥有丸剂、散剂、片剂、茶(曲)剂、口服液等14种剂型的生产线,现有国家注册文号192个,计157个品种。其中15个独家产品,43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

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海洋生物的废弃物虾蟹壳为原料,综合利用生产N-乙酰葡萄糖胺系列衍生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投资上亿元按ICHQ欧盟APIGGMP标准设计建造的系列海洋生化产品生产线,已连续多年获欧盟国家GMP认证,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历史空白。所有的产品全部出口美国、欧盟、澳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以上。“十三五”公司将再投资数亿元,重点开发海洋生命活性物质。

福建永燠制药有限公司:首期投资6.7亿元,从山东省技术转让独家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国药准字号新药“灵芝菌合剂”口服液。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2万吨,产值超20亿元,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灵芝菌合剂含有灵芝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作为基础药作用广泛,已纳入福建省医保及新农合用药目录,市场前景广阔。项目总投资29.1亿元,设计年生产5万~10万吨生物中药新药灵芝菌合剂,预计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将成为泉州市最大的高科技生物中药产业领军企业。

还有3个经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泉州东南制药有限公司、大德康元(福建)药业有限公司、福建铭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设备机械化,但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要求高,产品成本高而成效低。泉州地区医疗、药品经营市场的中药饮片主要来源是外省。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重视,泉州市药食两用食品产业异军突起。其中包括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华老字号”“灵源万应茶”以及“春生堂药酒”;南安市莲花峰药厂生产的“莲花峰茶(丸)”、“桂圆沙棘冲剂”;泉州名牌产品倪鸿记“武夷清源茶饼”。特别是2007年以来,泉州达利集团全面推出“和其正”凉茶、“青梅绿茶”等八大品类20个品种的饮料产品。 2014年凉茶的销售收入达到23.72亿元,仅次于加多宝、王老吉,全国排名第三。

(四)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座谈中相关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户、农村基层干部和县(市、区)主管部门的普遍反映,结合宏观综合分析,目前我市药用动植物种养和加工企业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全市性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缺少高科技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部分研究成果和科技新产品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形成商品化。全市中药产业总体发展缓慢,总量规模占比很小。

2.产业发展资金短缺,财政投入不足,银行贷款困难。原有传统知名中成药产业化后劲不足;新兴中药材规模化种养与现代化精深加工商品化乏力。

3.缺少高端领军人才和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导,中药材种养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尚未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普遍存在无土壤化验检测、滥用化肥、农药,重产量轻质量等问题。不少农民未按自然生态规律盲目“跟风”种植,如辣木、沉香幼苗、幼树遇极端低温冻害损失严重,经济效益低下。

4.中药科研、土壤化验、质量检测、标准制订、品牌塑造等薄弱;供需信息交流不畅,缺少现代化物流体系。

5.中成药重点产品以老产品居多,产品剂型古老、简单、技术含量较低。

6.本市省级中标地产中药品的推广应用,尚缺乏政府部门和医院采购等强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泉州市中药产业的意见建议

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本次实地调研座谈综合分析,泉州市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符合“十三五”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国家鼓励扶持发展中医药的产业发展方向。二是适应21世纪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民生健康的广泛市场需求。三是泉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地区,拥有良好的“温、光、水、气、热”自然生态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数百万亩的山地林地资源以及数十万亩可供套种附种“转型升级”的龙眼等果园。四是中药材种养与加工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全市现有数十个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及中成药加工。

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组织实施中药振兴可持续发展工程,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发展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大力扶持高科技龙头企业和科技型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名优特新产品开发,培育中药产业链,注重产品优质安全,推动生产流通信息化,促进泉州市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政策扶持激励体系

1.建立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总协调,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包括市发改、林业、农业、水利、国土、卫计、食药、质监、科技、经信、财政、商务、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市科协、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等单位,统筹研究协调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重大事项。

2.组建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聘请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医高专、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林科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泉州市农科所、泉州市医科所以及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泉州市老科协等高级专家教授,组建专家顾问团,为泉州市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和科技咨询服务。

3.组织制定泉州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市场需求以及泉州市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药用动植物的适应性,结合泉州市旅游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科学合理统筹规划泉州市“十三五”中药材品种布局和产业配置。

4.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激励,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制定中药产业扶持政策,加大产业投入,设立专项扶持及奖励基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切实贯彻执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落实农业用电和水利设施栽培等相关优惠政策;尽快落实闽政文[2014]98号文关于中标地产药品优先就近便利采购规定。

(二)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质量安全监管

1.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开展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建立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及科普园。

2.引导建立可追溯体系,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水质、土壤、大气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

(三)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培育中药产业链

重点扶持福建永燠制药有限公司(灵芝菌合剂)、泉州恒达制药有限公司(蚝贝钙咀嚼片)、福建归真堂制药有限公司(熊胆胶囊等)、福建归真堂生物发展有限公司(人工养殖黑熊、獐麝、穿山甲等)、惠安港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马人工养殖及新产品开发)、德化县双全农业有限公司(德化县绵远林下种养合作社,棘胸蛙人工养殖及保健药用新产品开发)、泉州市秉尚石斛科技有限公司(石斛系列产品开发)、福建青草湖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杜仲叶用林及新产品开发)、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双黄连含片、桔香祛暑和胃茶)、泉州亚泰制药有限公司(赛胃安胶囊、赛霉安散)、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N-乙酰葡萄糖胺系列衍生产品)、泉州中侨药业有限公司(老范志万应神曲、海蛇痹灵、七叶莲片)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批药用动植物良种繁育与可追溯种养基地,积极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拓展市场,培育中药产业链。

(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

1.发挥科技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将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列入泉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积极扶持申报市本级、县(市、区)和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创建泉州市中药材科技园,争取纳入泉州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

3.创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贯彻落实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全市创建一批中药产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4.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引导科技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高等校院、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泉州市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科技合力,助推泉州市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1.按照泉州市“海纳百川”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引进泉州市紧缺的中药行业高端领军人才以及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培养本地中药材种养“农村优秀实用人才”。

2.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科技合作,扶持创建泉州市中药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企业科研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积极引导泉州市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福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功能作用,促进新产品尽快转化为市场商品化。

3.充分发挥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医高专和泉州市农校的教学资源,大力培养中药专业技术人才。

(六)创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优化泉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组织结构,充实全市主要中药加工企业和重点中药材种养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及营销机构等。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搭建泉州市中药产业综合信息中心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引进高校、科研所优新品种、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加强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参与制订中药产品标准,创建行业产品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为全市中药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项目调研:王文泰  李寿钊  林文銮  杨逢平  李朝灿  卓开发  傅子污  

执   笔:李朝灿  傅子污)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