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水产流通与加工专业技术协会
惠安县老科协农林水专委会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建设海洋强省等重大举措,无一不是致力于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是将海洋经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为曾经是“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和“全国渔业百强县”的惠安,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契机。本文就惠安县水产加工业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惠安县水产加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于70年代,盛于80年代,在90年代中落。早期以腌制、干制品为主,而后逐渐发展冰鲜、冷冻加工。惠安水产加工业也有过短暂的辉煌并处于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惠安化工厂是全国最早从海带中提取碘和褐藻胶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厂家之一。进入21世纪后,传统水产冷冻加工业不断萎缩,鱼糜制品行业则有较大的发展。截至2013年末(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均采用2013年末数据),惠安县水产加工品总产量为4.5万吨,产值3.95亿元。其中水产冷冻品2.3万吨,产值1.7亿元;鱼糜制品产量近万吨,产值逾2亿元。全县水产加工产值仅为全市的6%,已退居末位,而且差距相当悬殊。具体表现为:
㈠ 规模小,产量、产值低。在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近百家水产加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中,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才有24家,1000万元以上仅有3家,无亿元企业。然而同期全省有亿元企业100多家,全市有16家。全县水产加工产量仅为全市的12%,产值仅为全市的6%。
㈡ 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惠安县水产品总产量23万吨,水产加工总量4.5万吨,一、二次产业比例为80:20,与全市一、二次产业比例64:36差距甚远,更遑论全省56:44的平均水平了。不仅如此,产品结构也不合理。水产加品中水产冷冻品、鱼糜制品(包括水产调味品与干制品)分别占51%和40%,初级水产品加工比例占91%,高于全市80%的平均水平。精深加工比例极低,海洋生物制药、加工等高科技高价值产品更是空白。
㈢ 进出口贸易量低。全年水产调味品出口约100万美元,另外有飞鱼卵、鲜活水产品等民间小额出口,总量约600万美元。仅为泉州市的3.2%,与全省51亿美元规模更有天壤之别。未能充分利用对台地缘、人缘优势,做大做好水产品民间小额进出口贸易,亦是惠安水产加工业的败笔之处。
㈣ 品牌建设薄弱。目前仅二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4个著名商标,为全市水产加工业著名商标的23%,刚好为全省水产加工业著名商标144个的零头。主导产业、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未申报认证。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上世纪末起,由于海洋资源衰退,国家对海洋捕捞强度的控制以及港口物流条件限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业经济的改变以及资金、用地等诸多因素影响,惠安县传统水产加工业规模大幅度萎缩,加工能力不断下降,创新和发展更无从谈起。全行业一直处于规模小、档次低、发展速度慢、产品加工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行业贡献率差的状况,与毗连县、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㈠ 传统水产冷冻加工企业不断萎缩
与海洋渔业鼎盛时期相比,全县水产冷冻加工企业从12家、冷藏能力3250吨/次,骤降至目前的6家、1950吨/次,小型冷冻加工企业相继停产倒闭。单纯依靠赚取冷冻、储藏费的企业难以为继,存活下来的企业大都结合加工、贸易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维持盈利,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㈡ 鱼糜制品行业产品单一,规模效益差
得益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在大大小小近百家的公司、厂、店、个体作坊中,以崇武鱼卷为主的鱼糜制品产量已达万吨,产值逾2亿元,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普遍存在产品单一、销售渠道有限、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大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年均产值不到50万元。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拓展能力有限等问题也呈现无疑。
㈢ 本土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惠安主要养殖产品为牡蛎,年产量近10万吨,藻类产量1万多吨,鲍产量600吨。本土水产资源的有效加工利用是水产加工业发展的一大资源优势,就地加工具有原料来源安全可靠,运容、管理成本低,水产品保鲜程度好等诸多优势。惠安水产加工业一直裹足不前,本土优势资源加工率低亦是影响因素之一。对本土优势资源的加工未能取得突破,因而毫无加工附加值可言。
㈣ 用地成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相对于石材、食品、箱包业而言,惠安水产加工业特别是以崇武鱼卷为特色的鱼糜制品加工业,大多数是由小作坊逐步发展起来的,创业初期用地需求不大,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然而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用地问题就成了企业发展瓶颈。按国家对QS认证达标现行要求,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场所最低限度都要达到450m2以上,而目前绝大部分小型企业、个体作坊均无法达到这个标准。
㈤ 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生物技术加工企业
惠安目前尚无产值亿元的水产加工企业。先前引进的瑞发冷链物流、汇龙生物制药二家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也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还未形成生产能力,骨干龙头的带动示范效应尚未体现。
除此之外,政府投入不足,产业抱团意识差,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企业科技投入少,没有核心技术和效益良好的高端产品,原料供应不足,家族式管理弊端等等因素,都制约着惠安水产加工业的产业发展。
三、发展思路及前景
㈠ 做大做强崇武鱼卷特色产业
崇武鱼卷是惠安优秀的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特色产品,在福建沿海一带有较高的美誉度。近年来作为旅游消费、伴手礼而大受市场追捧。要充分利用当前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契机,培育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研发创新产品,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加强品牌建设,开展崇武鱼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要引导小微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现有水产品加工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原材料、市场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集约经营区域,使“崇武鱼卷”品牌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特色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㈡ 探索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非海洋食品企业进军海洋食品领域,加强与水产品加工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开展牡蛎调味品、佐餐罐头、鲍罐头等大宗本土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要充分利用海带、紫菜等藻类产品的健康保健特点,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提高养殖产品附加值,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引进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㈢ 积极培育冷链物流新兴产业
水产加工离不开冷链物流业的支撑。同时,冷链物流业也是海洋捕捞业、养殖业和水产品贸易的基本保障,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可与水产加工、养殖业、捕捞业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组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不仅可以解决大宗产品集中上市所带来的销售、储藏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要以大型骨干冷链物流项目的落户运作作为示范,积极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改造传统冷冻企业,发展新型冷链物流和水产品贸易,培育冷链物流新兴产业。
㈣ 拓展传统产业加工产品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要适应市场需求,引导捕捞养殖业生产单位、个体工商户、家庭小作坊,利用资源优势就地开展鱿鱼鲞、鳗鱼鲞、虾米虾皮、飞鱼卵等群众性加工,逐步提高水产干制品、水产食品的精细加工水平,开发方便、即食的休闲食品。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水产加工产业优势,创造最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