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建言献策

晋江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6日  来源: 作者:  阅读2836次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金门一水之隔,三面临海,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21千米,海域面积约95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97万公顷,拥有大小岛屿(礁)82个,主要海湾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和安海湾。全市辖有13个镇、6个办事处,389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人口106万人。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中等城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30亿元,财政总收入161.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21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6.63亿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比例为20︰17︰63;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3元。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晋江市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始终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又独具本地特色的特色农业基地,为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晋江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专合、带农户、促增收”思路,持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产品各具特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泉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晋江市级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目前拥有集约化、专业化产业组织269个,其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17家、泉州市级38家。本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0.24亿元跃升至2013年的93.2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占9/10强,规模效应十分明显,拥有年产值超10亿元的4家、超5亿元的5家、超亿元的16家。晋江市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休闲食品、派类、紫菜加工、果冻、糖果、糕点、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全市坛紫菜加工量约占全省的80%,一些企业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行业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福源食品有限公司、亲亲股份有限公司、福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位居行业翘楚地位,蜡笔小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亲亲股份有限公司位居全国果冻食品加工行业前列。

(二)专业场户遍地开花,特色基地不断发展。全市现有本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8家,2013年实现产值5.71亿元。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为导向,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示范基地,如内坑空调房种菇、磁灶高楼养鸡、金井南江水产养殖专业村、深沪现代化捕捞渔业、晋东水田片水稻全程机械化耕作、东石胡萝卜种植喷灌农业等。全市基本形成了渔业、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水果、食用菌三大优势产业,建成出口创汇型胡萝卜基地3000多公顷,平均产值19.3万元/公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以新品种和新技术聚集、实验、推广为一体化的示范园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华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兴农业开发场等一批档次较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初显,已成为该市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科技示范的前沿基地。

(三)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科技效应不断增强。一是加速种养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主导产业的发展层次和产品质量。综合本地实际及经济、社会效益,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名优新特品种。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国内外优良农业品种119个,重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通过企业装备升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内坑镇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革新采用空调种植技术后,食用菌经济效益由传统常温种植的4-6元/千克提升到12-14元/千克,种植生产由传统的每年一季增加到每年四季。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全自动生产包装设备,生产效率由原来整条生产线60人提高到只需20人;威威猫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全套先进华夫饼生产线,年可生产高档华夫饼1500吨,改变了公司只能生产传统糕点、面包的历史。三是产、学、研合作有效互动。充分发挥“6·18”、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平台的作用,自2007年以来实现技术对接项目74个,技术需求项目32个,落地投产项目52个。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项目、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富鸿水产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上海海洋大学等6个单位联合攻关的“大宗低值鱼加工新产品与超低温急冻装备开发”项目,被列为农业类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填补了泉州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空白。阿一波食品工贸公司参与制定紫菜国家行业标准。四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省级、13家泉州市级涉农企业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农业产业化开展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下了良好科技基础。

(四)打造名牌树形象求效益,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晋江市围绕提升农产品加工行业品牌,不断加快培育知名企业和打造名牌产品步伐。一是鼓励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市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枚、中国名牌(农)产品6项、省著名商标14枚、省级名牌(农)产品18项。企业的品牌宣传由传统的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等形式向网络广告、植入式广告等形式转变,形成强大的品牌渗透力,如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全程赞助“天宫一号”对接、加盟盛大游戏“星辰变”网络游戏、开通“盼盼食品官方微博”;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举办“最润小童星”系列活动等。二是基地品牌成效初显。全市农业生产基地共培育省级名牌农产品12个,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拥有自主商标、品牌占基地总数50%,不少品牌已在同行业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家风”牌鸡蛋、“源山”牌龙眼肉、“鸿湖”牌番石榴等。三是经营理念由重品牌效用向重品质效应转变。不断深化“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全市累计取得“三品”认证企业、专业场(户)78家141个产品,其中:无公害产地认定企业69家,87个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 7个农业企业(场、户)的5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机食品认证2家3个产品。“三品”认证位居福建省县级市前列。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个,以蔬菜(胡萝卜)为主导品种创建福建省晋江东石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五)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联结机制不断创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生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福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生产中与周边县(市)农户签订产销协议,采取保护价收购等方式收购鲜鸡蛋,有效带动了周边县(市)畜禽养殖业发展;乐隆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周边地区果蔬及水产品制成罐头,带动了果蔬业、水产业发展。联结机制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建立直接联接关系。深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农业等形式与基地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如富鸿水产有限公司与深沪镇100多艘渔船签订承销合约,并为合约渔民提供资金贷款担保。探索创新“流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户与大型商超、终端市场进行对接。引导本市蔬菜、生猪、蛋鸡生产基地同捷龙、大润发、新华都等大型商超进行“农超对接”,满足“菜篮子”需求;引导农伯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农产品营销连锁店,建立农产品销售从“田间地头”到“终端消费”的直营模式。二是借助中介组织作用,建立桥梁联接关系。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能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信息、技术、产销等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分布在市、镇、村三级,基本涵盖市域内农林牧渔大部分规模种养场户、生产大户。如晋江市鸿江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场户组织成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的农资、产中的技术、产后的农产品价格等相关信息服务,指导社员统一生产销售。三是依托专业市场,建立产销对接关系。积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展仓储冷藏、商超配送及相关商贸业、服务业,重点培育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华洲水果批发市场、曾井果蔬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市场,为广大基地、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如华洲水果批发市场,辐射闽南泉厦漳地区,是泉州市区水果供应的主要来源,已发展成为全省数一数二的水果批发交易市场,现年交易额在15亿元以上,交易量达60万吨,带动基地1万公顷。

(六)加大以工补农力度,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一是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扩大农发行、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涉农信贷领域,探索政银企合作,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业务,稳步开展水稻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金融机构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涉农信贷业务,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市农行为深沪渔民提供渔船抵押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向农民、农户增加小额支农贷款3.73亿元;2013年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给予202艘渔船授信额度4.878亿元。二是不断强化财政支持机制。在用足用活中央、省、泉州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本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自2007年以来年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扶持资金超1.37亿元,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附表:晋江市扶持农业发展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情况表

年  度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晋江市级财政

扶持资金(万元)

1200

15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晋江市农业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涌现出一大批工农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组织,但与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比,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农业自然资源贫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征用大量土地,农业耕地逐年缩减;畜禽养殖受禁养区限养区限制,加上自身易引发污染原因,几无新的发展空间;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即将实施,晋南水城征用水产养殖水域多年未实质建设,使渔业生产无处发展等等,直接限制农业发展后劲。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受制于土地、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减慢,部分企业因扩大生产无地可供问题纷纷到外地发展。

(二)龙头企业不够强大。龙头企业是基地农户与市场联结的桥梁和纽带,龙头企业的规模状况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户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晋江市的龙头企业起步较早、品牌经营也不错,但整体规模一直未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全市35家本级龙头企业产值超10亿元的仅4家,多数龙头企业还停留在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状态,整个产业仍处在“散”的水平,缺少真正的“农业航母”。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企业整体资源优势发挥不够。

(三)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省、市等各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发展投入不足,2012年本市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扶持资金2400万元、仅占全年农林水利支出6.52亿元的3.68%。外资、非农领域资本对农业尚未有大项目的投资,本市民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足够热情,规模处于低级建设水平,目前民营资本新加入投资农业产业化除食品行业外仅局限于种植业,还未涉及到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种苗培育、海洋渔业和生物技术等行业。涉农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融资额度小,特别是基地农户贷款更为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本市38家本级龙头企业中仅有1/2的能较便捷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余下的由于规模较小、无抵押物等原因多通过民间借贷,加大融资成本。

(四)专业合作组织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晋江市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还存在诸如组织程度较低、投入资金较少、会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合作社(协会)的培育和成长不快,为农民提供各类服务发挥的作用还具有局限性。全市74家合作社,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足30%,而拥有合作社统一品牌的仅1家。

三、今后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农产品加工行业竞争力。着力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的休闲食品、糕点、紫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通过整合优化,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壮大龙头企业规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改组、联合等形式,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二是以项目带动增强发展活力。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库,重点涵盖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以及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抓好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三是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加快发展合作社,提高行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挥合作社“抱团发展、增加收入”的作用。一是落实政策促进发展。贯彻落实省、泉州市有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精神,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同时在资金、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想方设法解决当前合作经济组织中面临的困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指导专业合作社加强完善、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六个一”制度,即一个规范的章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一个抵抗风险机制、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三是创新理念打造品牌。以企业的理念来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采取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网站,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动态、价格信息、科技信息等服务。注重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注册商标、改进包装,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扩大品牌效应。

(三)强化科技支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一是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建立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好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服务。组织实施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等科技兴农工程,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大户、科技人员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好地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科技水平提高。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3〕9号)精神,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建立财政扶持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产业化资金扶持机制,改变以往“平均式”分配机制,支持发展有特色、带动能力强、项目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重点要向那些有发展潜力但一时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倾斜。通过贷款贴息、资金补助、扶持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扩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技术、扩建原料基地、引进优良品种等。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灵活对待农业贷款资产抵押的限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要“切块”资金,为龙头企业贷款建立担保基金,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借助证券市场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要强化证券市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优化各项服务,重点支持和鼓励科技水平较高、经营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明显的龙头企业上市。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晋江市上市后备企业的共有11家,已有1家于2011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蜡笔小新)。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在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上市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四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各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土地的供给优惠,龙头企业所需生产用地应当视同重点项目用地,国土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在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整理等农综开发项目时,要优先考虑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于农业设施用地,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精神,加强和规范农业设施用地的使用和管理。对于流通型、市场型龙头企业投资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的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结合全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应给予优先规划、用地的优惠政策扶持。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