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镇位于南安市最南端,与祖国宝岛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海西经济区的滨海重镇。石井镇的门户——石井港是一个海阔水深的天然良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港,又是国家二类口岸、台轮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点、对金门客货运直航的交通节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石井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尤其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台经济贸易合作,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诸多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
2013年以来,石井镇又抓住国务院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良好机遇,主动融入福建蓝色经济试验区和泉州环围头湾发展区的建设大局,主动衔接厦漳泉同城化建设规划,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新目标,描绘新一轮发展海洋经济的新蓝图。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就石井镇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与推进路径,作粗浅的分析与阐述。
一、石井镇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
石井镇位于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东与晋江市的安海镇、东石镇相望,并同属围头湾发展区;西与厦门经济特区的翔安区连接,同饮一江水;南距金门岛六海里、台中港94海里,同属闽南文化区;北与水头、官桥两个经济重镇相毗邻,同属泉州(南安)南翼新城组团……区位优势十分独特。新建成的石井——南安高速公路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石井——莲河(省道201线)公路连接厦门城际轨道交通线,泉州(石井)——金门客货运航线接送海峡两岸的旅客与货物,福厦高速铁路、泉州沿海大通道穿境而过,带来财富与信息,厦门机场、泉州机场雄踞左右,方便交流与出行……庞大的立体交通网络覆盖全石井,催生新发展。
(二)港口设施优势
泉州港石井作业区(石井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中小系列泊位比较齐全的码头群体,拥有5000吨级的多用途码头和滚装码头各1座,3000吨级码头1座,对台客运码头1座,1000-2000吨级泊位3个,并建有石油专用码头5座7个泊位、渔业专用码头1座。港区配套货物堆场12万平方米、仓库4000平方米、装卸机械50多台,综合作业能力较强。对台客运码头建有联检大楼,设立口岸服务中心、海关、检验检疫中心,每天有8个航班往来金门,年进出境旅客约10万人次。新建的石井港区规划建设5000-50000吨级码头泊位20个,打造成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人员往来的重要商港和集散中心,并与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
(三)闽台合作优势
石井港是国家二类口岸,对台小额贸易点,目前已形成闽台交流往来的泉州金门客运航线、泉州金门货运航线和泉州澎湖货运航线、对台小额贸易直航的三条黄金水道。2013年,泉金客运航线每天有8个班次,全年航行2686个航班,运送旅客98465人次,其中台胞73943人次。对台小额小贸易航行336航次,货运量11542吨,价值1294万美元。毗邻港区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得益于海西“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建有2.3万吨冷库、加工车间5000平方米、复式商铺350套、写字楼420套、展览交易大厅20000平方米,及农产品公共保税仓库、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交易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两岸客商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等一条龙服务。市场还在台湾的高雄市设有办事处,在云林县设有闽台农产有限公司。闽台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授予“海峡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每年9月,作为“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市场举办“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至今已举办6届,共签定购销合同1156份,成交金额108.12亿元。
(四)临海产业优势
石井镇有海岸线24公里,海域面积50多平方公里,滩涂和近海水产养殖面积9000多亩,有水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10多个。2013年全镇海水产品产量30238吨,其中鱼类1216吨,贝类28358吨,紫菜767吨。全镇有8个海洋运输企业,拥有散装集装两用的运输船近百艘,总运力45万载重吨,占泉州地区总运量的40%左右,经营航线遍及国内大中沿海城市及香港、台湾、金门、澎湖等地区。2013年航运总收入5.1亿元,纳税1529万元。港区腹地有滨海、中泰石材、哈德森游艇等工业项目区,石材陶瓷是最大的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企业是优势企业。2013年,全镇有工业企业有800多家,工业总产值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6%,其中1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2.6亿元,增长19.62%。以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的港区服务业,也有长足的发展。2013年全镇完成工商税收5.37亿元,增长14.2%。
(五)滨海人文优势
石井有悠久的海外交通史,据传唐代就有“海上丝绸之路”,石井奎霞商人林某造船通往渤尼(印尼)。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建造大船队,来往于厦门到日本、台湾、澳门、巴达维亚、吕宋等地之间,贩卖山海货物。石井侨居海外港澳台的6万多同胞中,其先辈有很多是跨洋过海前往侨居地的。最具特色的是郑成功人文史迹,石井是明末郑成功屯师练兵、渡海东进、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重要基地之一,现存有海上视师石、水师寨、铳城寨、国姓井等遗迹及郑成功祖庙、郑成功陵墓、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等设施,还有大佰岛、清水岩摩崖石刻等景点。郑成功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成功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迹和景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爱国情怀,每年吸引了大批台湾郑氏宗亲、郑成功信徒和海内外游客前来探亲、拜谒、旅游、观光。
(六)蓝海政策优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试验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3年福建省政府制定《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泉州市、南安市提出了建设以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三位一体”为主轴的环围头湾发展区的新增长极目标,并赋予优惠政策措施。依托中央赋予海西经济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公安部、国台办等有关部委对南安石井的对台经贸合作、出入境人员往来给予很多的特殊政策支持。这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规定、规划方案、工作措施、优惠待遇都是石井发展海洋经济的“尚方宝剑”、“海上灯塔”和“通行绿灯”,将引导石井镇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上奋发有为、跨越前行。
二、推进石井镇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
海洋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资源宝库和生存发展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的战略、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要求。如何发挥石井镇具有的比较优势,推进新一轮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是一个新课题、新实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实现强国梦为主题,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为目标,发挥本地具有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努力把石井镇建设成为突出海陆物流连接、突出临海新兴产业、突出闽台深度合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重镇。
(一)以“海陆衔接,港城联动”为发展规划主题,推进海洋资源与陆域资源的有机结合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百年大计,是行动纲领和工作依据。要把国家战略要求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国家、省、市、县、镇上下互动的良好格局。“以港兴业、以港兴镇”是发展石井镇海洋经济的规划主题和主要途径。要以《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南,以《泉州港石井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南安市石井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以港口为龙头、海洋产业为支撑、海陆物流为纽带、滨海园区为腹地、对台贸易交流为特色、滨海文化旅游为品牌”的工作思路,突出本地综合优势,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的新发展。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开发深水岸线、港湾、滩涂、海岛、近海领域和临海陆域资源,发展临海产业和小城镇,提高海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发展空间的扩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重点搞好石井新港区码头群、海峡生态科技城、芦青商务休闲区、中泰石材集聚区等滨海大项目的建设,以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和新城镇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聚优势、联动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密集区。
(二)以新港区码头群为枢纽,推进海陆物流综合网络的建设。
港口是海陆运输的连接节点,是海陆基础设施、物流设施及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具有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点,具有运输吞吐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是一个区域的核心战略资源。通过港口建设,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集聚效应和带动腹地效应,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石井老港区的规模和设施已不能适应经济流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新港区建设规划的落实。新港区总面积9.98平方千米(约14970亩),计划建设5000-50000吨级的码头泊位20个,其中50000吨级5个,30000吨级3个,20000吨级2个,10000吨级2个,5000吨级8个,构成多用途码头作业区、粮食物流区、石材物流区、闽台贸易中心、休闲渔业区;同时配套建设行政办公服务区、生活区、文化休闲区等服务设施。港区建成后年吞吐能力4090万吨,年客运量60万人次,与海峡科技生态城、芦青商务休闲区相衔接,形成工业发达、商贸活跃、物流畅通、服务优良的宜业宜居的新兴港口城镇。今年,新港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建设施工阶段,搞好填海造地、疏港通道、市政建设是港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要加快实施国家海洋局批复的石井新港区一期围填海133公顷的造地工程,启动滨海大道以北区域内的填海施工,加快港区码头泊位陆域的形成;要着手进行新港区首期16#-19#4个码头泊位(吞吐量400万吨,其中散件杂货300万吨,集装箱10万标箱)的建设设计工作。在围海造地、征用农渔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滩涂和海域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确定用地用海的补偿标准,妥善做好失地失海群众的转产转型、就业培训等工作,引导他们进厂务工、转农为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加快通港路工程的施工进度,完成滨海大道、南港路的工程设计,提升港区的集、疏、运能力。要着眼于新港区将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尽早做好口岸的新联检大楼、边检分站及营区、电子信息平台系统和服务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争取设立海关监管区、石材保税仓储区,开展集箱运输业务,提升外贸通关能力。相信通过几年的建设,一定能把规划蓝图化为宏伟工程,实现从传统港口向现代港口的转变,从储运型港口向加工贸易型、物流配送型港口的转变,成为本地及内地的石材、陶瓷、粮食、石化等大宗货物的交易集散中心,形成以港口为中转枢纽、以海陆交通为纽带、以货物集散地为辐射点的综合物流网络,将石井打造成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镇。
(三)以招商引资建设滨海园区为载体,推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石井镇滨海园区的建设项目已经确定,应尽快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作。要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引导境外资金、人才、技术要素投向园区;要消除体制障碍,引导和支持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推进海洋资源深度开发、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的发展。要着力打造不同区域定位、功能分工、产业特色的临海新兴产业,重点搞好港资中骏置业的海峡生态科技城项目、福建中润投资有限公司的码头泊位建设及芦青商务休闲区项目、民营中泰石材集聚区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台资企业哈德森游艇有限公司开发高端游艇产品,建立游艇制造基地,支持石材机械龙头企业巨轮机械有限公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持美福石油化工商贸物流园建设。
海峡生态科技城项目,可以依托石井新港区、南石高速公路、省道201线、沿海大通道及规划建设中的厦门泉州联盟高速路、厦门(大嶝)第二国际机场等交通网络的优势,建设新型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台湾大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海空港物流业和先进的医疗保健、疗养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滨海新城。
芦青商务休闲区项目可以依托背依泉州、地连翔安、面向厦门、辐射海西的区位优势,利用芦青水库及周围山青水秀、田园风光、丘陵地貌、植被茂盛等自然景观,聘请顶级设计师精心设计、科学布局,打造成集健康居住、商贸办公、酒店度假、运动休闲、农家娱乐、滨水景观和医疗养生七大主题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吸引厦泉人士前来“乐活世界”中“健康居住”、体验“慢城生活”、回归“海西美域”。
中泰石材集聚区可以在2013年已入驻企业45家、投产企业34家、实现工业产值26亿元、上缴税收9000万元的佳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园区发展潜力,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石材设计、精品开发、高级工艺、高端产品、资源再生、环保利废的企业,同时吸纳本地整合重组、转型升级的企业入园发展,打造成集约型、生态型的石材新园区。
(四)以对台“三条通道”为纽带,推进闽台海洋经济深度合作。
石井镇拥有的对台“货运直航、客运直航、小额贸易”三条通道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构建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平台,有利于推进闽台在海洋经济各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要加强闽台物流合作,引进台湾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引导石井8大航运公司整合重组、抱团发展,推动两岸港口对接和分工协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申报增加两岸直航客滚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运送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从台湾进口的零部件、原辅材料,运送台湾农渔深加工产品和特色水果,运送台湾所需的从石井出口的建材、农副产品等物资,活跃两岸经济贸易往来。要落实省《试点方案》的要求,在新港区建立石井水产品保税仓库,在水头建立石材保税市场,构建对台重要大宗货物交易与集散中心。
要完善石井口岸联检设施,提高信息化水平和通关服务质量,提升石井至台湾、金门、澎湖地区海上客货运航线的作用,为从口岸出入境的台湾同胞和大陆赴台旅游人员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要加强与台湾在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品营销及水产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充分发挥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拥有的对台特殊政策、对台农渔联系及加工技术设备、检验检疫能力、公共保税仓库、冷链物流配送、电子结算平台以及贸易营销团队等优势,吸纳台湾水产专家、养殖业主的建议,按照省《试点方案》的要求,建立南安闽台水产品物流中心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区,吸引台商投资水产品加工、贮藏和冷链物流。这样做,可以改变石井口岸水产品市场偏小、发展缓慢、深加工缺失、竞争力不强、影响力有限的现状,让石井发展成为台湾水产品在大陆的加工聚集区与产品交易中心,带动石井水产品加工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南安石井的对台加工贸易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五)以郑成功文化为品牌,推进滨海旅游的发展。
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郑成功是两岸200多万乡亲、信徒崇拜的开台圣王,郑成功文化史迹是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地方,两岸乡亲、同胞、社团每年都共同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形成了在两岸和东南亚一带闻名遐迩的“郑成功文化”品牌。
要争取引进台湾文化创意企业和开发人才,共同发掘郑成功品牌,丰富其内涵和形式,提高影响力。要围绕“成功故里,海丝新城”这一新颖主题,开发“郑成功故里游”、“海洋生态游”、“宗教文化游”、“工贸考察游”等项目,策划包装“石井一日游”、“海上看金门”、“大佰岛度假游”等涉海项目,并把郑成功文化史迹园区与水头五里桥、官桥蔡氏古民居、丰州九日山等著名闽南文化景观组合成“南安一日游”精品线路,把郑成功文化游纳入泉州环湾区域“海丝文化”旅游板块,纳入厦漳泉大旅游圈,弘扬闽南文化和海丝文化。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使石井经济迅速崛起,使石井古镇更展雄风。
南安市老科协联合调研
课题指导:卓金钳
课题调研:戴良尧、 苏金锥、陈祖佩
凌叙约、王天平、黄文斗
执 笔:凌叙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