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泉州市是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2014年3~6月,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开展泉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前期调研;6月23~26日,陪同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等进行深入重点调研。根据对全市8个县(市、区)64个涉农单位的现场调研以及8场市、县专题座谈会的座谈调研,分析泉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助推海西泉州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新农村建设。
一、 泉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现状及其成效
泉州市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南亚热带气候区,现辖11个县(市、区)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2013年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796万公顷;海域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541公里;林业用地1047.56万亩,林地面积965.35万亩,森林覆盖率58.7%;常住人口8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1.02万人。近年来,泉州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形成了以水产、茶叶、蔬菜、水果、花卉、畜牧、食用菌产业为主体的,具有泉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16元。
(一)海洋经济特色产业
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中部,拥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大海湾,500平方米以上岛屿168个,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洋大市。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的实施意见》,制定《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泉州市政府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签订《共同推进泉州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争取到国家、部、省拨补海洋与渔业发展资金9亿多元,石狮华宝生物医药等5个项目列入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区域示范项目,获得国家项目补助资金5230万元。石狮海洋生物高科技园区被列入泉州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晋江市荣获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重点扶持发展鲍鱼、石斑鱼、甲鱼等高附加值品种以及海马、棘胸蛙、红虫等珍稀特种养殖;永春县湖洋溪黑脊倒刺鲃被列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建农业部示范健康养殖基地和“菜篮子”基地2个,淼鑫水乡渔村被列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企业。全市现有34个渔业加工企业被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狮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古浮紫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晋江紫菜”列为全省渔业“十大品牌”,年加工坛紫菜4万多吨,占全国80%。新华洲水产批发市场建成投产,总投资2.3亿元,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成为华东、华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和东南亚国家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枢纽。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85亿元,其中水产品总产量103.2万吨,渔业总产值109.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6.3%),渔业经济总产值237.8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5817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501元)。
(二)茶果蔬特色产业
1.乌龙茶业 茶业是泉州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以安溪铁观音为主,包括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的全国名特优乌龙茶产业,主要分布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德化县和洛江区。其中安溪县大力组织实施铁观音乌龙茶特色产业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多次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示范项目、福建省和泉州市重大科技专项,创建全省首个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制定安溪铁观音乌龙茶国家标准,培育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八马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956个,创建中国茶都,举办国际茶博会。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优质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成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2013年,安溪县现有茶园60万亩,茶产量6.8万吨,其中出口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1.6万吨,涉茶产业总产值115亿元,涉茶产业8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5元,其中来自茶业收入6790元。铁观音乌龙茶品牌价值高达54.34亿元,成为安溪茶农脱贫致富的民生品牌。2014年,安溪县荣获“全国首批综合发展质量优秀县”及“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县”称号。
2.果业 亚热带果树是泉州市比较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永春县、南安市、德化县分别被授予“中国芦柑之乡”、“中国龙眼之乡”、 “中国早熟梨之乡”。 永春芦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全国名特优农产品。2013年永春县芦柑面积约10万亩,产量约19万吨,总产值14亿元,其中出口东南亚、俄罗斯、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荣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称号,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芦柑)、出口芦柑质量安全示范县。近年来,永春县绿源柑桔苗木繁育场针对柑桔黄龙病危害日趋严重的问题,作为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承担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和福建省、泉州市科技专项,总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全省唯一的柑桔脱毒苗木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脱毒接穗40万~50万枝,脱毒苗木20万~30万株,已在生产上示范应用,初见成效。泉州龙眼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主要分布南安市、晋江市、洛江区等地。2013年全市现有龙眼果园面积33.89万亩,产量5.02万吨。由于主栽品种单一,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市场价格不稳定,产业化徘徊不前。近年来,逐渐采用高接换种,调整早中迟熟品种结构,开拓产品保鲜与加工新途径。
3.特色蔬菜 德化黄花菜、晋江胡萝卜、安溪淮山是泉州市三大特色蔬菜基地。德化十八格黄花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全国名特优无公害农产品。德化县以春美乡为中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承担国家农业部农民创业扶持项目和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并引进台湾省烘干加工技术。2013年种植黄花菜1.3万亩,产量650吨,产值32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晋江市东石镇、深沪镇等充分应用土地流转政策,建立5万亩胡萝卜生产基地,年产量20万吨,产值超7亿元。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胡萝卜出口生产基地(占50%以上)。淮山是泉州市近年来新兴的食用药用俱佳的保健食品。全年生产淮山5万吨,主要分布在安溪县长坑乡和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均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安溪县山格淮山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36户,种植淮山1800多亩,年产量3600多吨,开发生产淮山面条、淮山米粉、淮山营养露等创新产品,产值3800多万元,被列为全国示范合作社。近年来,安溪县制定加快扶持发展淮山产业的若干意见,成立安溪县淮山协会,举办安溪淮山节,打造继铁观音乌龙茶之后第2张特色农业名片。永春县东片区大力发展“永春冬瓜”特色蔬菜,常年种植面积6500亩,亩产值1万~1.2万元,比种植水稻增值2~2.5倍。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福建)集团在惠安县走马埭建立5000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净菜出口日本。利农集团利园农业技术(泉州)有限公司在泉港区界山镇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4500亩,50多个品种获得无公害产品及绿色食品认定。
(三)花卉与林下经济特色产业
1.花卉产业 花卉是泉州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特色农业朝阳产业,泉州市已成为福建省主要花卉大市之一。2013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5.4万亩,总产值36.4亿元。泉州现有花卉企业436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6个,拥有省、市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2个,建设温室大棚等花卉设施面积84万平方米。设施花卉以蝴蝶兰、红掌、国兰、观赏植物等盆栽花卉为主,形成以洛江、南安、永春为主的设施花卉产业链。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近1万平方米的组培净化大楼、10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薄膜大棚,是全省设施化栽培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高科技花卉企业。绿化大苗特色产业以南安市园林景观苗木和永春县桂花、罗汉松、香樟、红豆杉、茶花等品种为主,面积达到43700多亩,存圃绿化苗木超过6000万株。其中南安市霞美镇建立泉州园林花卉产业园,现有面积1.2万亩,拥有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四大类共1000多个品种,花卉苗木企业(场)150多个、专业户600多户、园林绿化施工企业20多个,从业人员6000多人,年销售总产值5亿多元,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
2.林下经济特色产业 近年来,泉州市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市政府安排38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57个单位发展林下经济及森林人家。德化县、永春县被福建省林业厅列为发展林下经济试点县,各获得200万元资金支持。2013年,全市林下经济116.7万亩,产值25.76亿元。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充分利用树林生态空间,不占地、不砍树、增值效益高等特点。
(1)林下种植:采用林药立体套种模式,主要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以及黄花远志、东方肉穗草、千层塔、草珊瑚等珍稀中草药。全市林下种植5000多亩,主要分布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及洛江区等林区。泉州市秉尚石斛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景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化县康乐园等引进20多个铁皮石斛优新品种,建立龙眼树、梨树及林下规模栽培铁皮石斛套种技术,并开发生产铁皮石斛系列保健产品。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安市九仙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铁皮石斛、金线莲组培工厂化育苗。永春县祥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泉州市金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正在开发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系列生物医药高科技产品。
(2)林下养殖:德化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黑鸡、黑兔、黑山羊等林下“三黑”产业。其中林下养殖德化黑鸡已形成规模和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无公害农产品,年出栏100万羽,产值8000多万元。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陈可冀院士、马建章院士,创建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创黑熊人工授精繁殖技术、黑熊胆囊“无管引流”技术,人工养殖黑熊850头,开发生产熊胆粉、胶囊、含片等系列产品,产值1.8亿元。规划5年内养殖黑熊2000头,预计产值2.5亿元。德化县绵远林下种养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经福建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棘胸蛙驯养繁殖基地,年产棘胸蛙15万只,产值超千万元。德化县三班镇林下放养蜜蜂5000箱。惠安县紫山镇半岭村林下放养地鱉虫(主治风湿病)3万多亩。
(四)泉台农业
泉州市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近年来,泉州市充分发挥泉台“五缘”优势,大力发展泉台特色农业。2013年,全市现有涉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总产值约5.2亿元。
1.创建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 2010年7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泉州市农科所创建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总体规划用地1000亩,已投入近7000万元,建立台湾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培训、良种引进繁育和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3个功能区。成为国家级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推广平台,同时作为泉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果蔬核心区,并建立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中科院谢华安院士),先后承担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9个,重点建设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和泉台农业种质创新资源库。与台湾地区4所知名农业大学、3个改良场、21个企业、50多名专家教授密切合作,接待台湾专家50多批次近600人次,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220个,其中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90个品种,台湾农业新技术11项,通过引进集成创新选育蔬菜、龙眼新品种6个,在省内外推广应用50多万亩。每年繁育种苗30万株,建立台湾果树、杨树、蔬菜、香草示范点16个,示范推广台湾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3万多亩。构建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台湾6个农业院校及企业加盟,入驻中心企业5个,农民合作社2个,常驻台湾专家2名。每年组织扶贫挂钩村干部、农技员、专业户技术培训,并接待各地参观及游客近1万人次,充分凸显闽台农业技术交流合作中心的平台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2.建设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11年6月,经国家农业部、国台办批准,惠安县创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全县现有台资涉农企业8个,总投资1.17亿元,年产值1.125亿元,出口创汇550万美元。19个本地农业基地与台商建立品种、技术、产销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50多个,年合作订单1000多万元。惠安县鑫海鲍鱼养殖场重点发展鲍鱼、石斑鱼和白对虾等工厂化设施养殖,年销售收入3512万元。泉州市葵花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台湾优新品种和先进管理技术,首期投资5000多万元,开发建设现代休闲农业生态园500多亩。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规模3000亩。
3.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 2006年,安溪县开始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总面积7.89平方公里,包括茶叶科技研发、茶叶贸易物流配送、茶叶深加工和功能化产品基地、茶叶机械制造与包装基地、茶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区,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4.组织实施泉台农业合作项目 2010年5月,南安市溪南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海峡西岸台湾(溪南)甲鱼良种推广中心,引进台湾甲鱼优良品种和养殖技术。现有5个乡镇社员57户,甲鱼养殖场32个,养殖面积1496亩,养殖规模455万只,年产值8750万元。2012年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台资南安裕农牧业公司计划投资1.38亿元,建设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目前已投资6700多万元,引进良种奶牛550头、奶羊2500头。2013年,永春县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闽台农业合作科技推广示范县,泉州市金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台湾优质金线莲品种,年产组培苗2000万株,建立设施栽培示范基地150亩。
5.建设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 2008年9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在南安市石井建立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规划占地面积800亩,已投资1.05亿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包括商铺350套,商务套房252套,展厅5000平方米,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交易大厅1.5万平方米,冷库2.3万吨,每周2个航次常态进口台湾水果。同时,每年举办1~2次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展示、经贸和农业合作项目推介会。
(五)农林水产品加工产业
泉州市现有20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6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2013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4.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1.87亿元,净利润30.19亿元,出口创汇3.06亿美元,上缴税金16.56亿元,带动农户111.4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收37.61亿元。全市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6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1个。安溪县获国家级出口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茶叶备案基地6.07万亩;永春县建设出口柑桔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出口芦柑备案基地4.56万亩。全市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7万件,约占全省农产品商标数31%,涉农中国驰名商标10件,福建省著名商标101件,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晋江阿一波牌紫菜、安溪八马牌铁观音),永春芦柑、德化黑鸡获“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获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有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永春芦柑、东壁龙眼、德化黄花菜、德化黑鸡、古浮紫菜、湖头米粉、永春老醋、永春篾香、永春漆篮等19件。
福建省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马食品集团、福建乐天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中绿(福建)集团、泉州华洲水产市场等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福建达利集团、福建华宝集团、晋江阿一波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了泉州市休闲食品、饮料茶叶、果蔬加工和调味品等五大特色加工产业发展。近年来,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金燕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溪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应用生物技术,开发生产氨基葡萄糖、琼脂、大豆多糖、叶黄素等高科技产品,现代生物经济初见端倪;石狮华宝海洋生物公司荣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永春达埔是中国四大传统制香基地之一,2006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永春篾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启动建设永春篾香产业城,2010年彬达、兴隆、联发、金丰等龙头企业开始投产。2012年,永春县政府制定扶持香产业发展的“香八条”措施,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0万元,设立永春县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海丝舶来香”向永春特色百亿元支柱产业发展。2013年开始建设永春香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6亿元,已有马来西亚和台湾、厦门、泉州等12个企业入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和香料等林产资源,由传统的宗教香创新开发生产保健养生、文化礼品和居家用品等卫生香系列产品。2013年,永春香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链总产值27.3亿元。2014年4月,被中轻联和中国日杂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香都”桂冠。
(六)现代生态休闲农业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至2013年,全市拥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各类休闲农业点137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1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4个,福建省三星级5个,四星级6个。全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经营面积17.12万亩,资产总额23.8亿元,年接待游客694.8万人次,从业人员13429人,其中农民就业11259人,带动农户24940户。年营业收入10.1974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7.1374亿元,实现利润2.1642亿元,上交税金2038万元,成为农村农民就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新途经、新亮点。
二、泉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态势与经验剖析
近年来,泉州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态势,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转化;优势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特色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推进;特色农产品向质量化、安全化、品牌化拓展;农业扶持政策向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强化。同时,随着特色农业的不断深化优化,逐渐积累了源于实践、利于示范的五大发展经验。
1.政策扶持,科学布局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民生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泉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名优农产品论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和美丽乡村等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引导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泉台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专业合作社、名优农产品以及农业贷款风险补助等财政专项资金,有力地推进泉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创新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为核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线,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布局。山区县重点发展茶叶、果树、食用菌、林下经济、畜牧业、休闲农业;沿海地区侧重发展海水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海洋生物产业;城郊地区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果树、花卉特色产业。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并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市茶叶、果品、蔬菜、水产品、花卉、畜禽等7类12种特色农产品列入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铁观音、佛手、闽南水仙茶叶、永春芦柑、德化黄花菜等5个农产品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德化县分别被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龙眼之乡”、
“中国早熟梨之乡”。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列入乌龙茶优势县(市);安溪县、德化县、晋江市、南安市列入杨梅优势县(市);洛江区、永春县、德化县、南安市列入枇杷优势县(市、区);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晋江市列入龙眼优势县(市);南安市列入香蕉、橄榄优势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列入竹笋优势县;鲤城区、洛江区、南安市列入盆栽花卉优势县(市、区);德化县列入闽西南黑兔、优质地方鸡、银耳优势县;石狮市列入锯缘青蟹优势市。
3.龙头带动,规模经营 组织实施“131”强龙工程,全市“扶优、扶强、扶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6个。2013年,实现销售总收入431.87亿元,并带动农户111.4万户,增收37.61亿元。同时,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农林牧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036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49个,市级示范社165个),注册资金达68.7亿元,带动农户52万户,连接基地67万亩,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注重质量,拓展品牌 建立市、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同时设立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拥有涉农注册商标约1.7万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6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497个,提升泉州市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
5.科技引领,泉台合作 创建泉州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永春县福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实施129个国家、省、市级星火计划、农业科技项目,资助项目经费2723万元,选育出一批农作物新品种,50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创建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功能和泉台“五缘”优势,增强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三、泉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探索
(一)目前存在制约因素及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分析,泉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多地少水缺”。目前尚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及海水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流转问题尚未全面解决,制约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空间。二是农业总体投入偏少,投融资比较困难,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保险种类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缺少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现代种业发展缓慢;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以妇女及老年人居多。四是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少,总体生产规模不大,产业链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五是特色农林水产品精深加工总体水平较低,行业标准短缺,名特优农产品尚未普遍形成品牌化,优质优价市场发育滞后,市场营销及总体效率不高。
(二)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总体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福建省、泉州市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泉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立足泉州市情农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生态特色优势农业为主线,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为重点,生物技术为支撑,发展壮大现代科技型生态循环低碳高效特色农业。
1.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和生态休闲农业
(1)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3]9号),重点扶持发展设施蔬果(中草药)、设施畜禽、设施食用菌、设施花卉、设施林业、设施渔业。
(2)扶持发展林下经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扶持发展林下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等高附加值中草药;林下养殖畜禽以及棘胸蛙、蜜蜂、地鳖虫等特种动物。
(3)扶持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重点培育国家、省、市级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企业80~100个。
(4)扶持发展老区特色农林业。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复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扶持安溪、南安、永春、德化作为闽南组团,加快发展特色农林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乌龙茶产业基地,扶持发展安溪茶文化产业和永春香文化产业。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1)组织编制2015~2020年泉州市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2)强化政策扶持,增加农业投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3]9号)和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3]9号),用足用好扶持激励政策。重点引导全面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社会投入的多元化长效农业投入体制机制,逐年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创新金融“三农”服务模式,加强农业低息贴息贷款,扩大农业保险种类,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强劲的财力支撑。
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1)重点建设泉州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永春县福建农业科技园区和安溪县福建农民创业园,充分发挥其支撑引领和辐射示范带动功能。
(2)引导创建农业、林业、海洋渔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建设茶叶、柑桔、花生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泉台果蔬、海洋渔业(石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抓紧构建茶业、林下经济、花卉、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扶持建设科技特派员“十百千万”创新创业示范体系。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实施国家、省、市级星火计划和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示范带动。
(6)强化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重点扶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充分发挥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培育泉州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种业。
4.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1)聘请省内外和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专家教授,组建泉州市农业特色产业专家顾问团,发挥科学决策支撑智囊作用。
(2)引进和培育泉州市紧缺的海洋、生物、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特色产业创新创业高端领军人才。
(3)培养选拔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本土化的标杆式省、市级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企业家队伍。
(4)加强农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扶持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推进泉州市农业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农函大和远程培训体系作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5.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1)培育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全市200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强,年产值超10亿元的创新型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50个。
(2)引导发展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巩固完善全市工商登记注册30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重点引导扶持发展具有一定科技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国家、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
6.强化食品安全和品牌化,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工产业
(1)以现代生物技术催生生物经济,推进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高新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石狮华宝、泉港金燕、泉州泉美、安溪生物、永春金草、祥业等生物技术公司,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创新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生物医药、“茶叶尼龙”等高新科技产品。
(2)组织制定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标准化。
(3)注重组织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认定。
7.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发展泉台农业特色产业
发挥泉台“五缘”优势,加强国内外农科教和产学研科技合作
(1)重点建设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
(2)扶持开发建设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春县闽台农业合作科技推广示范县、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海峡西岸(德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区。
(3)完善建设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物流中心。
8.实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国际化
(1)加快构建泉州市特色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泉州市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数据库、名特优新农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以及远程科技咨询服务平台。
(2)推广应用“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课题指导:王文泰
课题调研:李寿钊 杨逢平 林文銮 李朝灿
执 笔:李朝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Z].[2014-01-19]).
[2]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2014-05-09].
[3]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3]9号)[Z].[2013-12-29].
[4] 泉州市统计局.2013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泉州晚报.2014-03-3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印发《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Z].[2014-01-28].
致谢:泉州市政府办公室、泉州市农办、泉州市农业局、泉州市林业局、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泉州市农科所和各县(市、区)有关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各县(市、区)老科协陪同调研,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