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2015年第2期

《泉州老科协》201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6年1月22日  来源: 作者:  阅读2711次



·政策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摘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为更好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现就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特殊优势,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实现我们党确定的宏伟目标,根本上要靠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更好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摆在全党面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改革的主体。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应对好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打造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干扰破坏和“颜色革命”的铜墙铁壁,夯实党执政治国的群众基础。

这些年,党的群团工作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加强,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组织对群团工作重视不够,对群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缺乏有力指导和支持。群团组织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的影响力亟待增强;有的群团组织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现象;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改进。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全面提高水平,切实解决问题,不断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是对党的群团工作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推进党的事业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群众实现共同梦想的历史选择,是群团组织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最广泛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必须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群团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群团组织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组织要重视依靠群团组织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贯彻落实,更好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群团组织要经常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是群团工作的价值所在。各级党组织要指导群团组织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团结动员所联系群众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贡献力量。群团组织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明确职责定位、展现自身价值,更好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群团组织是党直接领导的群众自己的组织,为群众服务是群团组织的天职。各级党组织要推动群团组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团组织服务群众创造条件。群团组织要增强群众观念,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尊重群团组织性质和特点是做好群团工作的重要原则。各级党组织要支持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体现群众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群团组织要大胆履责、积极作为,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维护群众权益,最广泛吸引和团结群众。

三、加强党委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明确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责任,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从上到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群团组织实行分级管理、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体制,工会、共青团、妇联受同级党委和各自上级组织双重领导。地方党委负责指导同级群团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问题,管理同级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协调群团组织同党政部门的关系及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上级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领导或指导下级群团组织工作。地方党委应该注意听取上级群团组织意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地方党委要建立和完善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党委在每届任期内应该召开专门的群团工作会议;党委常委会应该定期听取各群团组织工作汇报,每年都要专题研究群团工作。一般由党委专职副书记分管群团工作,具体分工根据实际确定。建立党委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党委群团工作考核制度,把群团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和分管负责同志工作的重要内容。

地方党委有关工作会议应该请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或列席。县级以下共青团组织主要负责人按党章规定列席同级党组织有关会议。乡镇(街道)的工会、妇联组织主要负责人可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党员负责人应该考虑作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

把群团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把党建带群建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统筹基层党群组织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党员服务站点的规划建设应该考虑群团组织需要。制定群团组织推优办法,把群团组织推优作为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的方式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和群建工作要整体推进、共建互促。

群团组织中的党组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善于团结党外干部群众,善于把党的主张和任务转化成群团组织的决议和群众的自觉行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制度,严格管理干部。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群众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和自觉支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重大事项及时向批准党组设立的党组织请示报告。没有设立党组的群团组织,其领导班子应该承担起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责任和抓党的建设的主体责任。群团组织中的党员要按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干部群众努力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

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群团工作理论政策的学习研究。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应该开设党的群团工作理论政策课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应该把群团工作作为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四、推动群团组织团结动员群众围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

各级党委要重视发挥群团组织团结动员群众干事创业的重要作用。群团组织要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积极主动宣传改革和依法治国,组织引导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促进形成最广泛的合力。

群团组织要紧紧结合自身职责,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活动,动员群众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积极开展对所联系群众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高。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共建美丽中国。完善应急动员、公益募捐等行动机制,在保障重大任务、支援抢险救灾、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

群团组织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动员所联系群众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加强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往来和交流,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五、推动群团组织引导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群团组织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各级党委要推动群团组织引导所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群团组织要从所联系群众的实际出发,设计务实管用的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群众性实践。引导广大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增强主人翁意识,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加强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扎牢植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好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引导广大妇女弘扬传统美德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培育良好家风,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发挥示范作用,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社会氛围。推动文学艺术、新闻宣传、法律、教育、社会公益等领域工作者积极发挥作用,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敬业诚信、遵纪守法、互助友爱、文明和谐。

群团组织要坚持广泛发动,利用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和基层阵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细做实。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正气,及时批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糊认识、错误观点、不良风气,引导群众明辨真假、是非、善恶、美丑。搞好典型引路,发挥各行各业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社会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持久内生动力。

六、支持群团组织加强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

群团组织服务群众要盯牢群众所急、党政所需、群团所能的领域,重点帮助群众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就业、心理疏导、大病救助、法律援助、婚恋交友、居家养老等服务,特别是要做好对困难职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归难侨、残疾人等群体的帮扶,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农民工的服务。制定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意见,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工作品牌,推动构建覆盖广泛、快捷有效的服务群众体系。通过项目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服务群众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完善组织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群团组织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群团工作纳入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支持群团组织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维护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群团组织维权工作应该主动有为,哪里的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群团组织就要帮助群众通过合法渠道、正常途径,合理伸张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主动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推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制度机制,从源头上保障群众权益、发展群众利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权,注重通过集体协商、对话协商等方式协调各方利益,通过信访代理、推动公益诉讼、依法参与调解仲裁等方式为利益受到损害或侵犯的群众提供帮助。同时,要引导群众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应该请相关群团组织参与调研和论证,充分听取意见、吸收合理建议,充分考虑相关群体利益。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该吸收群团组织参加。支持群团组织切实履行代表维护职能,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七、支持群团组织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发挥作用

群团组织特别是人民团体是广大群众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要重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作用,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拓宽人民团体参与政治协商的渠道,规范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的内容、程序、形式。政府可通过召开会议或其他适当方式,定期向人民团体通报重要工作部署和相关重大举措,加强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协商。各级政协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及其界别委员在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和谐中的作用,密切各专门委员会与人民团体的联系。

党委、人大要支持人民团体在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依法按程序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县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的提名推荐,应该加强与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落实好有关人选的比例规定和政策要求。选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落实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应该重视发挥人民团体作用。

群团组织应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政策的研究,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依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代表和组织所联系群众参与协商民主,通过多种方式反映群众意见。积极参加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引导所联系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推动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八、支持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群团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合理配置职能和资源,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把适合群团组织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群团组织行使;支持群团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群团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要试点先行,承接职能后应该建立符合公共服务特点的运行机制,确保能负责、能问责;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要严格管理、规范实施,做到政府放心、社会认可、自身有活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群团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作用,加强对有关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群团组织要通过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补互融。组织群众主动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安创建,积极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发挥群团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支持群团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支持群团组织参与群众普法教育,推动建设普法和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群团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扶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发挥群团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

九、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

各级党委要推动群团组织勇于改革创新,通过创造性工作增强发展活力、赢得群众信任。

基层组织是做好群团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提高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扩大有效覆盖面为目标,在巩固按行政区划、依托基层单位建立组织、开展工作的同时,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成员发展、联系群众、开展活动的方式。立体化、多层面扩大组织覆盖,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等领域和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加强高等学校群团组织建设,更好联系、引导、服务青年学生和教师。

群团组织要牢固树立以群众为本的理念,健全依靠所联系群众推进工作制度。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组织活动请群众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群众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群众一起评议。完善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代表和委员履职述职制度和直接联系群众、接受群众评议制度。完善群团组织事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群团组织要提高网上群众工作水平,实施上网工程,建设各具特色的群团网站,推进互联互通及与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的合作。加强网宣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维权热线和网络论坛、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上引导和动员。站在网上舆论斗争最前沿,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弘扬网上主旋律。逐步建立统一的群团组织基础信息统计制度。

适应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基层工作、群众工作需要,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充分体现群团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特点,防止机关化、娱乐化倾向发生。

十、加大对群团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

各地要统筹管好用好现有群众活动阵地和设施,整合用好社会资源,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属性,真正发挥作用。主要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群团工作的舆论宣传。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对群团组织所办报刊、出版社、网站的指导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完善群团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依法足额收缴工会经费,由财政拨款支持的群团组织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证。各级财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对基层群团组织的经费补贴应该落实到位,按人头划拨的经费重点向基层倾斜。基层单位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群团工作经费。规范群团组织资产管理使用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或任意调拨群团组织资产。

鼓励群团组织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筹措事业发展资金,依法享受扶持政策。群团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全过程公开制度,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提高社会公信力。

强化群团工作法治保障,提高群团工作法治化水平。推进涉及群团组织工作的立法,加强群团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法检查。

十一、加强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要加强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团结务实、群众拥护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拔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在所联系群众中威信高的同志,推荐作为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人选。领导班子成员人选的考察推荐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构要合理优化,工会、共青团、妇联负责人中基层一线代表人士的兼职比例应该适当增加。尊重群团组织民主选举结果,保持领导干部任期内稳定。健全县级以上群团组织领导班子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新进班子成员任职培训等制度。坚持严字当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建立符合群团工作特点的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

群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重视抓群团干部培养,全面加强群团干部队伍建设。将群团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分系统落实。重视推动群团干部到火热的实践一线摸爬滚打、锻炼成才,注重从企业、农村、城乡社区等基层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群团干部队伍。选好配强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更多采用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优秀社会人才加入群团工作队伍。推进群团干部跨系统多岗位交流,加强群团组织与党政部门之间干部双向交流,把群团工作岗位作为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改进群团干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支持群团组织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按规定考录和遴选机关工作人员。群团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好群众之家、当好群众之友。群团组织领导机关要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根本的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在最广大普通群众身上。健全防止和克服“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坚持定期分析检查、公开承诺整改等制度,经常开展下基层接地气、请群众评机关等活动,坚决克服机关化、脱离群众现象。群团组织领导机关干部要带头树立经常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真情同群众交友的好作风,竭诚为群众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中央管理的群团组织,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制定实施方案。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下统称四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快融合,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同时,在四众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行业准入、信用环境、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关部署,现就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进四众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发展机遇,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四众有效拓展了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了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丰富了创业创新组织形态,优化了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社会大众广泛平等参与创业创新、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众扶,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众筹,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四众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汇聚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加快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中国制造2025”,加快转型升级,壮大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政府加快完善与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能力,释放改革红利;有利于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人人参与又人人受益的包容性增长,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众人创富、劳动致富之路。

二、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创业创新新格局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顺应“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的综合优势,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新兴相结合、引导与规范相结合,按照“坚持市场主导、包容创业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方式、深化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营造四众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四众广泛应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壮大新经济。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选择,积极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大众智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创造经济增长新动力新模式、新业态。

——包容创业创新。以更包容的态度、更积极的政策营造四众发展的宽松环境,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鼓励各类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四众的新平台、新形式、新应用,开拓创业创新发展新空间。

——公平有序发展。坚持公平进入、公平竞争、公平监管,破除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约束和制度瓶颈,营造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引导各方规范有序发展。

——优化治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协同,创新手段,发挥四众平台企业内部治理和第三方治理作用,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推动四众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开放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四众平台,优化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借鉴国际管理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采用四众模式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面向国际市场拓展服务领域,深化创业创新国际合作。

三、全面推进众创,释放创业创新能量

(一)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

(二)鼓励推进网络平台众创。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三)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突破成长中的管理瓶颈,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四、积极推广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四)广泛应用研发创意众包。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等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分发和交付,促进成本降低和提质增效,推动产品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创新。鼓励企业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促进产品规划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万众创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动。鼓励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外包重点联系企业积极应用众包模式。

(五)大力实施制造运维众包。支持有能力的大中型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众包平台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产品订单的制造需求。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采用众包模式促进生产方式变革。鼓励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众包模式构筑产品服务运维体系,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维成本。

(六)加快推广知识内容众包。支持百科、视频等开放式平台积极通过众包实现知识内容的创造、更新和汇集,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大众智慧集聚共享新模式。

(七)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推动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件投递、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生活服务众包,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优化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推动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的分享经济新型服务模式,打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互助互利的服务生态圈。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领域。

五、立体实施众扶,集聚创业创新合力

(八)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众扶。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各类公益事业机构、创新平台和基地的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放科研设施,降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本。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

(九)鼓励倡导企业分享众扶。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合规发起或参与设立公益性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鼓励技术领先企业向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等贡献基础性专利或技术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十)大力支持公众互助众扶。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捐赠平台、创业沙龙等各类互助平台发展。鼓励成功企业家以天使投资、慈善、指导帮扶等方式支持创业者创业。鼓励通过网络平台、线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互助互扶,营造深入人心、氛围浓厚的众扶文化。

六、稳健发展众筹,拓展创业创新融资

(十一)积极开展实物众筹。鼓励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支持艺术、出版、影视等创意项目在加强内容管理的同时,依法开展实物众筹。积极发挥实物众筹的资金筹集、创意展示、价值发现、市场接受度检验等功能,帮助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提供快速、便捷、普惠化服务。

(十二)稳步推进股权众筹。充分发挥股权众筹作为传统股权融资方式有益补充的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者的能力。稳步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对投资者实行分类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十三)规范发展网络借贷。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网络借贷平台,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借贷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风险控制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

七、推进放管结合,营造宽松发展空间

(十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探索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通过分类管理、试点示范等方式,依法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政策环境。针对众包资产轻、平台化、受众广、跨地域等特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交通运输部、邮政局、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负责)

(十五)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适应新业态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明确四众平台企业在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知识产权、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知识产权局、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因业施策,加快研究制定重点领域促进四众发展的相关意见。(交通运输部、邮政局、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负责)

(十六)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的作用,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十七)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加强行业监管、企业登记等相关部门与四众平台企业的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加快推行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推动电子签名国际互认,为四众发展提供支撑。进一步清理和取消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新设职业资格的管理。(工商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十八)促进开放合作发展。有序引导外资参与四众发展,培育一批国际化四众平台企业。鼓励四众平台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面向国际市场拓展服务。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承接国际业务。(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八、完善市场环境,夯实健康发展基础

(十九)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四众平台企业建立实名认证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健全相关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发展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建立四众平台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公开评价结果,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建立完善信用标准化体系,制定四众发展信用环境相关的关键信用标准,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处理、评价、应用、交换、共享和服务。依法合理利用网络交易行为等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与四众平台企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二十)深化信用信息应用。鼓励发展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对违法失信者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二十一)完善知识产权环境。加大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促进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四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执法,切实维护创业创新者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的宣传和培训,增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九、强化内部治理,塑造自律发展机制

(二十二)提升平台治理能力。鼓励四众平台企业结合自身商业模式,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信息内容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水平。引导四众平台企业履行管理责任,建立用户权益保障机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等负责)

(二十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四众从业机构市场行为,保护行业合法权益。推动行业组织制定各类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完善行业纠纷协调和解决机制,鼓励第三方以及用户参与平台治理。构建在线争议解决、现场接待受理、监管部门受理投诉、第三方调解以及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二十四)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四众平台企业应当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网络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妥善保管各类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买卖、泄露用户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强化守法、诚信、自律意识,营造诚信规范发展的良好氛围。(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

十、优化政策扶持,构建持续发展环境

(二十五)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众创、众包等方式开展相关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性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四众加快发展。降低对实体营业场所、固定资产投入等硬性指标要求,将对线下实体众创空间的财政扶持政策惠及网络众创空间。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采用四众模式的小微企业免费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十六)实行适用税收政策。加快推广使用电子发票,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和采用众包模式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按规定开具电子发票,并允许将电子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对于业务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符合现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二十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基于四众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政府引导和银担合作,综合运用资本投入、代偿补偿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四众平台企业提供快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产权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十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鼓励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等改革部署,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创新。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为更多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科技部牵头负责)

(二十九)繁荣创业创新文化。设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业成果,促进投资对接和互动交流,为创业创新提供展示平台。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引导各类媒体加大对四众的宣传力度,普及四众知识,发掘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负责)

(三十)鼓励地方探索先行。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支持各地探索适应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对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充分发挥四众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相关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制度创新,完善政府服务,科学组织实施,鼓励先行先试,不断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

(二)基本原则

激发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根本目的,以改革驱动创新,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问题导向。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整体推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既继承又发展,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制定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抓好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协同性。

开放协同。统筹中央和地方改革部署,强化部门改革协同,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套,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加强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效率配置创新资源。

落实落地。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举措,把握节奏,分步实施,增强改革的有序性。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责任担当,注重可操作、可考核、可督查,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形成标志性成果。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效率显著提升,为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载体,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问题的关键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的合力。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1.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2.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开展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后补助试点。

3.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4.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5.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

6.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7.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8.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方式

9.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为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开辟便捷通道。

10.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1.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将涉及文化科技支撑、科技服务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12.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完善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优惠等措施。

(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13.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促进联盟发展的措施,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联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14.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

15.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16.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人才兼职的试点工作,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17.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三、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必须大力增强其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治理结构,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增强知识创造和供给,筑牢国家创新体系基础。

(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18.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科研机构制定章程,探索理事会制度,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

19.制定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规范领导人员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管理等。在有条件的单位对院(所)长实行聘任制。

20.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

21.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能力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22.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绩效拨款制度。

23.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五)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4.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5.制定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的学科评估制度,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26.启动高等学校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开展自主设立科研岗位试点,推进高等学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

(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服务网络

27.制定鼓励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意见,探索非营利性运行模式。

28.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制定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探索新型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四、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29.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30.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31.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32.制定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

(八)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3.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制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34.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35.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职称评价结果和科技人才岗位聘用有效衔接。

36.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意见,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九)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化奖励的荣誉性和对人的激励

37.制定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方案,逐步完善推荐提名制,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激励。

38.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39.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

(十)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健全院士遴选、管理和退出机制

40.完善院士增选机制,改进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方式,按照新的章程及相关实施办法开展院士推荐和遴选。

41.制定规范院士学术兼职和待遇的相关措施,明确相关标准和范围。

42.制定实施院士退出机制的具体管理措施,加强院士在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

五、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一)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

43.推动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44.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进程,尽快将有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45.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46.制定在全国加快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办法,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

47.落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奖励的相关政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但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

48.完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探索建立适应无形资产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考核机制。

(十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49.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建立专业化的机构和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

50.建立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51.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在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规则的前提下,以信息化网络连接依法设立、运行规范的现有各区域技术交易平台,制定促进技术交易和相关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52.统筹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科技人员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工作。

53.研究制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技术入股形成的国有股转持豁免的政策。

54.推动修订标准化法,强化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作用。

55.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制定以科技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措施,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学会、协会协调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六、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 

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三)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大对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56.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吸引优秀创业投资管理团队联合设立一批子基金,开展贷款风险补偿工作。

57.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58.研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保留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

59.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鼓励和规范天使投资发展,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

60.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61.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62.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制度,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63.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引导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

64.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制定保险资金设立私募投资基金的办法。

(十四)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促进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

65.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66.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

67.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68.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69.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十五)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70.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保险奖补机制和再保险制度,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

71.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72.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73.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七、(略) 

八、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是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82.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的统筹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83.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国家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定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国际科技创新动向。

84.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国家科技规划进一步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

85.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启动政策清理工作,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创新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86.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完善。

(十九)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再造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87.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重构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

88.构建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制定议事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

89.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制定专业机构改建方案和管理制度,逐步推进专业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90.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监督评估机制,制定监督评估通则和标准规范,强化科技计划实施和经费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

(二十)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

91.建立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92.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制度。

93.健全完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关制度,健全科研项目和资金巡视检查、审计等制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94.制定加强基础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在科研布局、科研评价、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施策,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95.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

(二十一)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96.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对科技计划实行全流程痕迹管理。

97.全面实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机制,将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情况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后续支持的依据。

98.全面推进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发布国家、区域、高新区、企业等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

99.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助机制。

(二十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机制,强化创新驱动导向

100.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01.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九、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加大先进技术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二十三)有序开放国家科技计划,提高我国科技的全球影响力

102.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鼓励在华的外资研发中心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启动外籍科学家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试点。

103.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领域,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

(二十四)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聚集全球创新人才

104.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105.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106.开展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聘、聘用国际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试点,加大对高端人才激励力度。

107.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108.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非涉密的部分岗位全球招聘试点,提高科研院所所长全球招聘比例。

109.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二十五)鼓励企业建立国际化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

110.进一步完善同主要国家创新对话机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在研发合作、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方面为企业搭建沟通和对话平台。

111.健全综合协调机制,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二十六)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112.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积极吸收其他性质资金参与,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113.制定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的措施,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

114.制定相关规定,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事后并联监管制度。

115.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116.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十、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积极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和产业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二十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业、激励创新

117.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118.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

119.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120.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121.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122.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完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海外维权信息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海外服务机构、专家名录。

(二十八)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123.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空间。

124.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各地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二十九)改进市场准入与监管,完善放活市场、拉动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

125.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126.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

127.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128.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129.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130.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

131.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三十)推动有利于创新的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创新倒逼机制

132.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133.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134.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135.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

136.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十一)培育创新文化,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137.发展众创、众筹、众包和虚拟创新创业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模式,研究制定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138.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139.创新科技宣传方式,突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动、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

十一、推动区域创新改革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突出分类指导和系统改革,选择若干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各项重点改革举措进行先行先试,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复制、推广一批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一些地方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十二)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140.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出台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启动改革试验工作。

141.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

142.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原则和整体布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

143.制定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意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各牵头单位对牵头的任务要负总责,会同其他参与单位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人、路线图、时间表,加快各项任务实施,确保按进度要求完成任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

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在首批试点基础上,为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深化拓展工作领域,加强制度建设,现就积极稳妥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独特优势,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对深化行政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深化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工作,适合由学会承担的,可整体或部分交由学会承担。政府部门取消部分职能后,积极引导有关学会采取有别于政府部门审批的方式,加强对服务行为的规范,发挥自律作用;政府部门有关职能中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社会化的部分公共服务事项,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委托学会承担。

在扩大试点阶段,围绕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以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适宜学会承接的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整体或部分转接为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突出学会特点,强化效果监督和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建立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转接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示范案例。推动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激活学会活力,逐步形成好学会增多、强学会更强的整体格局,建设一流现代科技社团。

二、工作原则

(一)服务大局,稳妥有序

扩大试点工作要着眼简政放权中心需求,发挥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重要作用,坚持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相结合,发挥学会独特优势与扩大试点项目相促进,整体部署,有序推进,做到让政府放心,让行业和社会认可,让科技工作者满意。重要环节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二)创新方式,破解难题

立足学会适宜承接的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聚焦试点目标,提升试点探索的系统性。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改革路径、积累改革经验,坚持社会化公共服务定位和去行政化思路,不断完善符合学会特点的工作方式,切实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坚决避免“红顶中介”、“二政府”现象。

(三)强化监管,规范运行

防止简政放权“自由落体”,确保职能转接后社会服务不放空、持续监管不放松。加强对学会的指导、监督与评估,制定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相关规范。完善扩大试点学会工作机制,健全学会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公开制度和服务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和道德学风建设。

(四)转变观念,提升能力

加快学会社会化、专业化改革进程,以学术导向和服务导向为重点,树立社会化公共服务理念,加快学会治理机制改革,拓展学会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学会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学会在竞争中成为政府转移职能信赖的选择对象。

三、主要内容

以首批试点工作成果为基础,围绕相关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深层次问题,形成制度机制成果,积累改革经验。

(一)相关科技评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以服务科技发展、科学决策为目标,以客观中立、开放实用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独立第三方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制度,提供宏观层面的战略评估,促进科技评价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形成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的运行机制。按照有关规定,接受科技部等部门委托,以后评估为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试点探索。

1.国家科研和创新基地评估。围绕科技部管理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的运行情况和能力建设,由政府部门按照中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求择优委托具备条件的学会、专业机构等作为第三方,按照要求开展相关评估工作。

2.科技计划实施情况的整体评估。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监督评估通则和标准规范,按照中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配合开展科技计划的实施情况、绩效、成果等整体评估,从反馈角度对相关机构组织实施计划任务情况提出评估咨询意见。

3.科研项目完成情况评估。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实际需要,在科研项目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围绕科研项目产生的效益、作用和影响等,依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数据和必要的预测数据,开展系统、客观、专业化的后评估,从反馈的角度为政府部门、行业社会、科研主体等提供具有专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估意见,为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

围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学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以区分学会和行业协会的差异与合理分工。选择信息工程、软件开发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领域,遴选具备能力要求的学会,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核确认,参与或承担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试点探索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三)技术标准研制

选择3D打印、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中医药等专业领域,鼓励学会面向新兴交叉学科和市场需求空白,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促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团体标准研制模式,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发挥团体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优势,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完善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支撑。

(四)国家科技奖励推荐

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提名制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专业学会推荐范围。进一步完善学会推荐的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学会强化自身管理,严格工作规范和程序,稳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组织实施

(一)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扩大试点工作总体协调组织由中国科协牵头,有关扩大试点项目对应的政府部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4个政策扶持部门,以及扩大试点项目承担学会参与,建立定期协商制度,统一部署,联系会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政府部门要明确分管司局,加强协调对接。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和“人随事走”要求,统筹研究相关机构编制调整方案。

(二)建立项目实施团队

每个扩大试点项目由承担学会与对应政府部门组成项目实施团队,承担项目具体实施工作。中国科协可派人加入团队。扩大试点学会要明确负责人,成立专门机构。

(三)明确综合协调部门

中国科协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扩大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职能,向中央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承担跟踪服务、考核评价、研究论证、会议组织、材料准备、协调保障等工作。围绕扩大试点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调整组织构架、充实工作人员,可从扩大试点项目所对应的学会抽调工作人员作为联络员。

五、有关工作制度

(一)分工责任制度

扩大试点项目对应政府部门、承担学会与中国科协签署《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项目任务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合作方式等,确定项目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进度、质量要求、量化考核指标和资金来源等。

(二)项目负责人制度

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原则上由学会秘书长以上级别的学会负责同志担任,项目负责人应经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同意。项目执行过程中重大事项应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由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

(三)例会督导制度

定期召开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例会,交流项目进展情况,研究制定阶段目标和推进重点,统筹推进项目进程,协调解决问题。

(四)信息交流制度

建立扩大试点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在中国科协网站、扩大试点学会网站或社会媒体上公开发布工作进展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及时编发工作简报。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六、工作流程

扩大试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工作严格遵循工作流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质完成。

(一)筹备协调阶段

1.向中央报送扩大试点工作方案;

2.按照中央审批的工作方案,与扩大试点项目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具体项目对应的政府部门协商沟通,明确扩大试点范围,遴选试点参与学会;

3.指导各参与学会分别编制扩大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并报送对应政府部门审查;

4.启动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相关规范的研究。

(二)部署动员阶段

1.召开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座谈会,对扩大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动员;

2.扩大试点项目承担学会与对应政府部门协调沟通,明确项目工作目标、组织机构及分工职责、工作模式、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进一步完善扩大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经中国科协汇总后,报中央审批;

3.中国科协、扩大试点项目承担学会与对应政府部门签署项目任务书。

(三)实施阶段

1.指导督促各相关学会,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扩大试点工作;

2.健全扩大试点工作协调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估机制;

3.及时了解有关政府部门对扩大试点项目的意见建议,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对扩大试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4.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适时对扩大试点项目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形成扩大试点工作绩效报告;

5.初步形成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相关规范,并征求有关政府部门和学会意见。

(四)系统总结阶段

1.指导学会开展扩大试点项目总结,撰写项目总结报告;

2.全面总结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项目情况,形成工作报告;

3.梳理形成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的分类承接模式、工作规范、工作机制等制度机制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编印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典型案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中国科协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和沟通工作,改进和完善对学会培育、扶持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稳定、有效的学会监管和业务指导体系。

(二)形成工作规范

中国科协要会同中央编办、科技部、民政部等部门,制定推进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相关规范,把试点经验凝炼上升为规范性文件。重点建立完善适度竞争的学会择优遴选机制,以综合实力、管理质量、服务水平为核心的承接资格条件和履职能力标准,引导激励学会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

(三)提供经费和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的社团管理、财务管理、收费等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学会能力提升专项,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学会提高承接能力。加强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与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等的协同性。按照相关改革要求及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研究明确适合向学会购买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扩大试点学会给予扶持。有效利用学会工作成果。

(四)提升学会能力

按照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要求,实施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学会服务创新、服务社会和政府、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一流学会集群的“火车头”作用,完善学会内部治理机构,培养专门队伍,加强学会自主、自治、自律能力,形成成熟的现代科技团体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切实把学会建成可负责、可问责的现代科技团体。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

闽政[2015]3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福建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特提出以下措施:

一、广泛宣传创业创新扶持政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众创空间、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创业投资等多方面出台了具体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新兴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要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汇编扶持指南、创业指引等小册子,确保广大创业企业、创新群体都知晓、能理解、会运用;要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要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业典型,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有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

二、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

积极推进重点突出、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2017年底前建成100家以上、2020年前建成200家以上众创空间,不断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

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要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创新型龙头企业等优势,依托现有管理机构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业运营团队,各打造1家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示范创业创新中心。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每家不少于500万元的奖励。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经信委、人社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全省各普通高等学校要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设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符合条件的创业大本营,吸纳创业主体超过20户以上的,省就业专项资金给予每个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

改造一批创客天地。各地要充分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鼓励设立劳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农村创新驿站等。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省科技厅给予新建每平方米100元、上限100万元,改扩建每平方米50元、上限50万元孵化用房补助;使用原属划拨国有土地,改变用途后符合规划但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除经营性商品住宅外,可经评估后补交土地出让金,补办出让手续;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作为创业创新场所房屋,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按幢、层、套、间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并依法出租或转让。

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科技厅、财政厅、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人社厅、农业厅、总工会

提升一批传统孵化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其它各类产业园区等,对现有孵化器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孵化功能,鼓励与上市公司、创投机构和专业团队合作,形成创业创新、孵化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省科技厅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鼓励各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孵化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省经信委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补助。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经信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三、降低创业创新门槛

简政放权。全面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将保留事项向社会公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过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企业设立推行“一表申报”,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按工位注册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群体借助“商务秘书公司”地址托管等方式申办营业执照。

责任单位:省工商局、审改办、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

减免规费。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开展各类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服务并收费的,对初创企业均按不高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标准的50%收取。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物价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提供便利。所在地政府应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支持完善网络宽带设施,对众创空间投资建设、供创业企业使用、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可按照其年宽带资费的50%标准给予补贴;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属政府投资建设的,可给予入驻创业企业2~5年的房租减免,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可给予每平方米每月不超过30元的房租补贴;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可给予3年全额房租补贴。

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四、完善众创公共服务功能

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省新增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按每年实际发生的数据中心租用费的30%予以补助,年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孵化器由省科技厅从省新增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以特许经营等方式优先支持省内企业和创业创新团队开发运营政务信息资源。发挥科技云服务平台作用,推动创客与投资机构交流对接。

责任单位:省数字办、科技厅、财政厅

提升“6·18”创业创新服务功能。完善“6·18”网络平台专业化服务体系,集中发布创业创新信息;强化“6·18”虚拟研究院协同创新功能,突出日常对接服务,办好“6·18”展会,推介展示创业创新成果;“6·18”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创新项目;举办“6·18”创业创新系列大赛,吸引全省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校创业团队及其他创客群体参赛,为创投机构和创业创新人员搭建对接平台。省级“6·18”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奖励竞赛优胜者。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总工会、团省委、妇联

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各级政府建设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按照成本价向创业创新企业开放。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创业创新企业开放其自有科研设施。运用政府资助、业务奖励或购买企业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引进、培养创业创新青年高端人才。培育一批创业创新服务实体,为创业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推动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功能作用,加快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实施。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厅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建立面向创业创新的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对亟需授权的核心专利申请,报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先审查;对在融资、合作等过程中需要出具专利法律状态证明的,优先办理专利登记簿副本。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提高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评估值,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对以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并按期偿还本息的创业企业,省知识产权局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0%~50%予以贴息,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在省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购买专利技术交易额单项达2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属非关联交易并实施转化的,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按10%给予补助。建立专利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侵权处理周期,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财政厅、金融办

五、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由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约定分配,未约定的,从转让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0%比例用于奖励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团队;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的业绩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吸引各类海内外人才来闽创办科技型企业,简化外籍高端人才来闽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改事前审批为事后备案。实施“工程技术人才回归创业工程”,鼓励闽籍在外工程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创新。对“回归”的工程技术人才,在研发项目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进一步完善人才社会服务与保障机制。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教育厅、商务厅、人社厅、总工会

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快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3年内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企业协同创新,并给予生活津贴补助。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教育厅、国资委、科技厅

六、支持青年创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将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范围延伸至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享受所在地经营场所、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有条件的地方给予2年期免费,电信运营商应给予宽带资费的优惠。鼓励台湾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台湾资深创业导师及专业服务机构来闽创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创建面向台湾、各具特色的创业基地。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住建厅、通信管理局、台办、团省委、妇联,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支持返乡创业。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出台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设立各类返乡创业园,以土地租赁方式进行返乡创业园建设的,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建设方所有;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对通过自营或第三方平台销售我省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B2C企业、超过1亿元的B2B企业,省商务厅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支持有条件的县、乡建设一批农村互联网创业园,为我省农村电商提供网站建设、仓储配送、网络技术等服务,对从业人员达100人以上的,省人社厅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做好返乡人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及时将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创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探索完善返乡创业人员社会兜底保障机制,降低创业风险;支持妇女围绕传承民族文化从事手工业创业,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新作品。

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国土厅、住建厅、商务厅、卫计委、人社厅、总工会、团省委、妇联

七、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股权融资方式。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出资1亿元发起设立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基金,投资众创空间大学生等创业创新项目,参股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的天使基金;允许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和管理企业使用“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管理”字样作为企业名称中行业特征;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都要设立创业创新天使基金,支持创业创新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时,优先转让给基金其他合伙人,转让价格可由政府引导基金与受让方协商;基金到期清算时如出现亏损,先行核销政府资金权益。

责任单位:省金融办、财政厅、教育厅,福建证监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鼓励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创业创新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创业创新企业在“新三板”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省经信委对挂牌交易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加快建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新三板”的转板机制;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创柜板,引导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在创柜板挂牌;建立大众创新众筹平台,进行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众创空间组织创新产品开展网络众筹,为大众创业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发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省级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作用,对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发债的创业创新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责任单位:福建证监局,省金融办、经信委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地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可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按投资额的5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标准给予担保,担保费由企业所在地财政补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创业创新企业融资需求。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金融办,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八、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扶持。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设立创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新型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推行创新券制度,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通过购买服务、后补助、绩效奖励等方式,为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数据分析、法律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教育厅、人社厅、质监局、检验检疫局、金融办,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落实税收采购政策。抓紧在全省推广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推行小微企业按季度申报纳税。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人数、利润、纳税额等规模条件设置政府采购准入条件。推行补贴申领的“告知承诺制”和“失信惩戒制”。

责任单位:省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厅、科技厅、经信委

九、加强创业培训辅导

推进创业教育培训。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并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创业特点、紧缺人才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发挥青年创业训练营等作用,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有效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青年、返乡人员创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生人数不低于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5%。省教育厅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指导。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社厅、农业厅、财政厅、科协,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加入创业师资队伍,组建一批由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类名师大师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志愿团队,完善创业导师(专家)库,对创业者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建立创业导师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财政厅、教育厅、经信委、科技厅、总工会、团省委、妇联、工商联

十、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改委、科技厅牵头,省经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商务厅、工商局、金融办、知识产权局、总工会、团省委、妇联等共同参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开展创业创新政策的调查与评估,建立相关督查机制,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分工,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推进合力,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有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12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

泉政文[2015]1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各金融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泉州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新动力,推动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

(一)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由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约定分配,未约定的,从转让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0%比例用于奖励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团队;鼓励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3年以内要求返回原单位的,可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的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市科技局统筹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市级创业创新奖,对科技成果完成及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在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二)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可延长2至5年。对高校大学生(包括毕业5年内)在泉州首次创业,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正常纳税经营6个月以上的,由所在地政府(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下同)给予最高3万元的开业补贴。加强创业贷款扶持,青年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资金池最高10万元的免息周转金、市就业专项资金最高30万元创业贷款的贴息。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享受所在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申请租赁住房不受家庭年收入限制。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园区加快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给予入驻台商投资区的台湾青年创业项目最高20万元的启动资金扶持。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市台办,团市委,在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支持返乡创业 

支持各类返乡创业园建设,对创业和创新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倾斜;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返乡创业园,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建设方所有。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创业。引导妇女从事家政、手工业等传统技艺创业;扶持城镇困难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自主创业,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在创业期间可继续享受不超过12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鼓励农村互联网创业园建设,提供仓储物流、网络技术、从业培训等服务,对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在省人社厅奖励20万元的基础上,所在地政府配套奖励20万元。实施农民工创业扶助三年行动规划,每年扶持100个农民工创业扶助项目,每个项目给予5~10万元的资金补助,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和工会扶持农民工创业专项资金分别承担40%和60%。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简化返乡创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局、国土局、商务局、卫计委,总工会、妇联、残联 

(四)吸引域外高端人才和海归人才创业创新 

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和高端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泉州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泉州创业试点,简化外籍高端人才来泉州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推行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对入选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高端海外人才,市人社局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落实社会养老、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待遇。对泉籍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才回乡参与创业创新,支持研发项目立项,采取弹性职数解决职称评定问题。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教育局、商务局、外事侨务办 

二、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2020年底前建成45家市级及以上众创(创客)空间,其中,各县(市、区)分别建成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家、市级众创(创客)空间2家,推进全市高等院校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创客)空间5家。 

(一)搭建创业创新载体 

培育提升创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品牌众创空间,积极争取和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对民营资本投资设立在泉州市注册并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众创示范空间,面积规模在300~3000平方米,由市科技局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建设资金补贴;面积规模3000平方米以上,投资500万元以上,由市科技局按其投入资金的30%给予建设资金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所在地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积极引进运营能力强、创新资源丰富的科技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运营商来泉州创办众创(创客)空间,所在地政府对引进机构给予20~100万元启动资金补助,重大项目按“一事一议”予以扶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鼓励创建大学生创业场所。支持泉州高等院校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各类开发区(园区)等,建设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设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市就业专项资金根据吸纳创业主体数量给予30~5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入驻创业园(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3年内免费提供5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经营场地。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各高等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利旧改造创客天地。充分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提升一批新型众创空间。经认定省级众创空间的孵化用房,新建的按100元/平方米、最高100万元,改扩建的按50元/平方米、最高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所需补助资金根据《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孵化用房补助办法》,由省、市分别承担60%和40%。使用原属划拨国有土地,改变用途后符合规划但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除经营性商品住宅外,可经评估后补交土地出让金,补办出让手续;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作为创业创新场所房屋,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按幢、层、套、间等固定界限的部分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并依法出租或转让。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经信委、国土局、住建局、人社局,市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改造提升科技孵化器 

2017年底前,各县(市、区)都要建成1个以上产业特色突出、承载力强、使用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与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合作,形成“投资+孵化”模式的新型孵化器。经认定的市级示范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在地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获评的国家级或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在省级及以上补助基础上,市经信委分别配套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拓展“互联网+”众创空间 

依托科技创新园、创业基地、孵化器、电商园、淘宝村等,开展互联网众创空间建设,加快构建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众创空间,且数据业务租用或托管在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 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由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按每年实际发生的数据中心租用费的15%予以补助,年补助额度最高15万元;对经认定的省级互联网孵化器,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由市科技局再给予一次性15万元补助。推进泉州市网商(虚拟)产业园及其分园区建设,搭建集群注册与信用服务平台、众包协作平台、全渠道供货平台及专业网货批发市场,鼓励个人网商向个体工商户或电商企业转型。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适度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开放信息资源开发便民利民、服务经济的应用系统。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工商局、财政局 

(四)提供创业创新便利 

对入驻政府投资建设的众创空间的符合条件初创企业,给予不超过5年的房租减免,对入驻非政府投资建设的,所在地政府给予连续3年的租金补贴。由众创空间孵化的企业且完成投资200万元以上,所在地政府给予创新团队不超过20万元的创业奖励。对众创空间投资建设、供创业企业使用、带宽100M以上的,可按照其年宽带资费的50%标准给予补贴;众创空间每成功孵化1家企业,实际注册运营6个月以上,奖励众创空间1万元,企业实际运营超过2年的,奖励累加至3万元,奖励资金由所在地政府承担。简化专项资金、奖励资金等政策兑现手续,探索由众创空间、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载体运营单位组织统一申报。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财政局、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三、建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引进央企、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泉州建设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按照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扶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全国学会共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补助。鼓励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成立泉州市众创空间联盟、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机构,经市科技局认定每家给予1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经认定新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人社局给予30万元的资金补助。建立创业项目库、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整合创业创新信息资源并实施集中发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人社局,市科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促进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推动各级财政补助建设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按照成本价向创业创新企业开放。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共享各类实习基地、仪器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工车间等资源和设施。建立和健全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等资源向创客企业开放的运行机制。市科技局探索以创新券的形式对小微企业有偿使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的费用给予补助。对购置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和公用设备,经认定后,市科技局给予不超过购置费用15%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发改委、经信委,在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建立创业创新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优秀专利项目。鼓励专利转化实施及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对在泉州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购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务专利技术交易额单项达20万元~200万元,属非关联交易并实施转化的,市知识产权局按技术交易额的5%给予补助。深入推进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用于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每家企业贴息资金最高30万元。建设全市专利转移转化、专利价值分析以及信息发布等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专利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及时受理企业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缩短侵权处理周期;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执法,完善跨地区、跨部门案件通报协查和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制度。 

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工商局、质监局、商务局(双打办)、文广新局、科技局、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 

(一)拓展股权融资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对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设立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县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发起人,吸引知名股权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项目孵化期、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和众创空间平台等创业创新企业发展。建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政府投资基金退出时,优先转让基金合伙人;基金到期清算时出现亏损,先行核销政府资金权益。各金融机构要给予股权融资支持,积极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鼓励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创业创新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推动上市公司与暂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创业创新企业对接合作。优先将创业创新企业纳入市级场外市场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创业创新企业在“新三板”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依托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设立“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对在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发债的创业创新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推动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设立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发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融资功能,打通科技初创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引导银行业机构开发适合创业创新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创业创新企业申贷获得率。对资信记录良好的创业创新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进一步拓宽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积极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匹配的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创业创新企业集聚区设立特色支行,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金融服务。 

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银监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推动建立“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为主,民营融资担保机构为辅”的担保行业发展模式。加强对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抓紧组建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省、市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提升三级联动效应。市、县两级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科技企业,按贷款总额的7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标准予以担保,担保费由企业所在地政府补贴。银行业机构要降低银担合作保证金比例,下调对融资担保机构承保初创期、成长期创业创新企业的贷款利率。 

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银监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五、深化适合创业创新审批改革 

(一)降低创业创新门槛 

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创业创新审批服务事项动态调整机制。衔接落实好省政府公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过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企业设立推行“一表申报”,允许“一址多照”、“ 一照两址”,按工位注册企业。试行网商(虚拟)产业园集群注册,允许创业群体借助“虚拟产业园运营公司”地址托管申办营业执照。探索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登记制。 

责任单位:市编办(审改办)、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发改委、质监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具有市场审批服务权限的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减免创业创新规费负担 

深入清理各类行政收费事项,进一步取消收费项目或者降低收费标准。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开展各类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服务并收费的,对初创企业均按不高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标准的50%收取。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物价局、市其他有关收费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六、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灵活运用奖励、补助、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支持方式,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扶持资金、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优先支持优秀创业创新项目。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创业投资抵免所得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落实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争取获批实施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推行小微企业按季度申报纳税,全面实行预约办税、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税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地税局,市财政局、科技局、经信委 

(三)支持创客开拓市场 

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人数、利润、纳税额等规模条件设置政府采购准入条件。鼓励企业开展首台(套)数控装备开发和采购本市生产的智能制造生产设备,市、县两级经信部门按照《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15]18号)予以补助。支持创客抱团参加省级及以上大型展会,对经认定的5个及以上创客联合设立的展位或展区,所在地政府按展位费用的50%给予补助。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 

七、营造创业创新社会氛围 

(一)强化创业创新培训 

支持引进经认定的优质社会培训机构,积极探索创业培训新模式,每年开展100期以上创业培训班,所在地政府按不超过1000元/人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每年新增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指导。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创办“创客学院”,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建立以高校工程学科教师参与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为目标的产学研践习基地,对经认定的市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按照要求完成培训任务的,每年给予3万元补贴。持续组织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每年组织2000名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培训课程设计不少于56课时。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农业局、财政局,市科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创业导师制度,设立创业培训指导导师专家库,吸纳优秀创业培训师、成功企业家、知名职业经理人、天使基金投资人、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专家加入创业师资队伍。鼓励、聘请知名企业家、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咨询师、律师、专业人员志愿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和管理顾问。建立创业导师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市人社局每年评选30-50名市级优秀创业培训导师,给予每人不超过2万元的奖励。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经信委、科技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 

(三)广泛传导创业创新扶持政策 

开展国家、省、市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众创空间、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创业投资等方面创业创新政策的梳理和汇编,加强政策解读和辅导,充分发挥各级政策的叠加效应。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我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政策和新举措,提高政策的知晓性和受益面,增强优惠政策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扶持政策的促进作用。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教育局、人社局、经信委、科技局等市直有关单位,在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四)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 

广泛宣传劳动者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典型事迹,加大对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的追踪报道。鼓励和支持相关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大力培育泉州创客文化。支持众创(创客)空间举办各种创业创新大赛和投资路演等交流活动,所在地政府对其活动规模、影响、效果等进行评估后,可给予10~20万元的资金补助。树立和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积极倡导“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勇于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科技局、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新闻媒体单位,在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八、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泉州市推进创业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创业创新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和留住企业的政策环境。实时开展创业创新政策的调查与评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创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推进情况的统计、督查和考评,将创业和创新工作纳入市绩效考核范围。 

责任单位:市效能办、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统计局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11日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泉委[2015]54号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直及驻泉省部属各单位:

现将《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9月25日       


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


2015年4月,我市成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为抓好示范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意见》(科协发学字〔2014〕68号)及批复精神,在中国科协、福建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合作协议》的框架下,结合泉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破解制约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瓶颈,发挥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组织和人才优势,推动各级学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向泉州有效聚集,助力“泉州制造2025”,为泉州经济升级版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服务内容: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泉州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熟悉学科发展和技术前沿、获取最新信息快等优势,引导各级学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为泉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开展重大战略技术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协作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开展人才培训培育和学术技术交流。

总体目标:重点构建“政府主导、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专家支撑、企业唱戏”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打造“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协同创新、合作多赢”的工作机制,对接落地一批先进技术项目,搭建服务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团队,创新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专利,助力成就一批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提升一批泉州智造品牌。到2020年,建设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即学会服务总站),组建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0个院士工作站、100个专家(海智)工作站,辐射带动1000家小微企业,助力“泉州制造2025”。

三、重点任务

(一)区域经济发展咨询服务

开展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借助全国学会邀请院士专家来泉考察调研,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把脉诊断,提出专业咨询意见,为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泉州提供应对措施和发展建议。

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开展信息、材料、纺织、机械等技术学科的决策咨询。信息技术重点针对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软件园等相关专业园区企业;材料技术以前沿、新型、节能环保型的芯片、陶瓷、墙体材料等为重点;纺织工程技术以智能化成套设备、数字化染整设备、全流程生产系统等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重点;机械工程技术以数字化设计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及芯片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为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咨询。开展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城镇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湿地泉州与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题调研,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重大战略技术协同创新

抓好对泉州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引领性、共性的关键技术引进和联合攻关。深入一线,摸清泉州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及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技术项目需求,建立健全企业需求数据库;梳理出重点急需的、具引领性的项目清单,分期分批向全国学会发出需求信息,寻求海内外院士专家智力支持;组织相关专家和企业开展“双向”考察、调研、洽谈,推动项目对接、落地转化。当前重点做好京微雅格公司FPGA芯片技术的引进,共同研发“泉州芯”,有效破解泉州智能制造“芯在外”的瓶颈;扎实做好企业需求项目精细征集、精准对接活动;及时跟踪落实签约项目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早出成果、出好效益。

(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推动学会服务站(会企协作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的统称,下同)和院(校)地合作等平台建设。

会企协作创新联盟。每年组建数量不少于3个,重点推动九大主导产业组建会企协作创新联盟。推动全国学会与企业产业创新联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协同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落户泉州,促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共生、市场共建、品牌互补”。当前重点抓好纺织产业、数字安防产业、食品产业组建会企协作创新联盟,力争2年内推动千亿产业集群全部组建会企协作创新联盟。

院士工作站平台。每年组建3~6家,重点抓住事关园区和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牵线搭桥,促成院士与企业项目合作,并组建院士工作站,协同攻坚克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当前重点抓好泉港区和德化县组建工作,实现院士工作站县县“全覆盖”;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组建工作,力争九大产业院士工作站“全覆盖”。近期重点推动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等院士工作站的组建工作。

专家工作站平台。每年组建数量不少于20家,重点借助“院士专家八闽行”等平台,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多渠道邀请全国学会、省级学会专家学者来泉考察企业,多种形式组织泉州企业家走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考察交流,寻求合作机会与渠道,促进项目有效对接,组建专家工作站,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海智工作站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海智计划”),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落户泉州,充分发挥瑞泉科技合作交流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承接“海智专家泉州行”活动,推动泉州企业与国际及港澳台科技社团的交流与合作。

院地(校地)合作平台。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与沟通,搭建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创新平台,推动海内外创新团队聚集泉州。重点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分院、高等院校的院地合作处的联络,取得支持,引导更多的研究所、开发中心创新团队入驻泉州。

(四)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推广

加强海内外科技项目信息收集与分类,密切与专利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充实完善人才、技术、项目供求数据库,定期发布海内外高新技术信息。借助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项目库的国际专利信息资源,帮助重点企业利用国际专利技术、引进海智专家项目;加强与瑞中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瑞士节能环保、精密设备、日用化工、生物医药等专利技术的转移转让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人才培训培育与学术技术交流

主动融入跨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计划,抓好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服务发展人才培训和未来创新创业人才培育。

产业发展人才培训。针对泉州产业发展需要,每年邀请组织全国学会知名院士专家来泉,面向企业高管、技术总监举办高端、前沿的产业发展报告或培训班;面向企业每年举办1期以上的国际专利技术应用培训班;资助企业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进修培训;借助建站企业、驻站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本土优秀人才成长,助力产业人才高地建设。

服务发展人才培训。抓好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企业科协、学会服务站专兼职人才的辅导培训,重点组织举办专题业务辅导培训班,交流服务经验,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资助主办或承办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如科协年会及分会场、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研讨会、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论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调研、科技沙龙、科普报告等活动,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未来创新创业大军培育。引导中小学学生围绕泉州产业发展主题,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小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筹备举办泉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为“泉州制造2025”培植后备大军;筹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环境。

四、主要措施

(一)摸清家底,明确需求

摸清泉州主导产业发展制约瓶颈,摸准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技术项目需求,特别是事关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共性的关键技术项目需求,定期向全国学会发出需求信息,寻求海内外院士专家的智力支持。

(二)把准信息,有效借力

主动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络沟通,积极收集海内外人才、技术、项目等信息,建立健全供给数据库,定期发布海内外高新技术项目信息,为企业双向选择提供咨询服务。

(三)主动服务,精准对接

主动穿针引线、巧搭金桥,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机制。对需求强烈、积极性高的企业,邀请相关院士专家洽谈对接;主动为需求企业走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考察咨询、寻求合作提供服务。

(四)科学推动,献策出力

组建泉籍院士专家顾问团,组织开展“泉籍院士专家故乡行”活动,为泉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把大局、出点子”。积极探索建立泉州科技社团与产业社团协同创新新机制,为泉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接地气、求突破”。

(五)循序渐进,抓铁有痕

不断完善和丰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内涵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科学、管用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机制,做到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成熟一批对接一批、落地转化一批;成熟一站组建一站、辐射带动一片,促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工作简报、报刊电视、新媒体等以及联席会、现场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制度和形式,总结宣传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推广优秀学会服务站、优秀工作者等先进典型案例,激发创新创造、干事创业热情,推进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泉州市建设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沈阳;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灿辉,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骆沙鸣;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工作局以及市委人才办、市科协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科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市科协负责召集,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临时召集。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是:

市发改委:负责梳理提出重点产业的技术需求项目,对全国学会落户泉州的项目,优先报批,提供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程;安排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推广应用先进新技术;支持对接企业研发机构申报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

市经信委:负责征集企业、行业协会提出的技术需求,梳理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项目,建立项目需求储备库;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全国学会,组建企业学会服务站,面向企业宣传产学研结合先进典型,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对接企业技改项目、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优先支持。

市教育局:负责协调各高校围绕我市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泉州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提供人才支撑;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意竞赛,提升广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市科技局:负责征集梳理“数控一代”及智能制造重点技术需求;对与全国学会合作的重大科技项目,经评审评估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立项扶持,优先推荐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和产业发展项目,促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对与全国学会共建的会企协作创新联盟,符合条件的,按照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给予资助。

市财政局:配合市科协制定出台相应配套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每年视财力情况增加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额度,纳入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用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

市人社局:负责征集全市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落实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对会企合作入驻泉州的创新团队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职称评定及家属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优质优先服务,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市金融工作局:负责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关键环节突破,推动金融资源集聚,促进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构建金融支持“数控一代”、“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涉及的重点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信贷资金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

市委人才办:负责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充实完善“1+X”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将学会服务站纳入年度专项补助计划,加强对建站单位的绩效评估考核,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市科协: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牵头制定相应配套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落实联席会议制度。依托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设立“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征集企业项目需求并建立供求数据库;加强与全国学会的沟通协调,为学会与企业合作巧搭金桥;做好来泉考察交流、洽谈对接的全国学会及院士专家的接待服务工作;负责各类学会服务站的组建,加强指导、服务和绩效评估工作,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确保项目合作取得实效;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经验,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二)提供政策支撑

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纳入泉州“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纳入“泉州制造2025”建设内容,制定出台相应配套扶持专项措施,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建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建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基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修订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把会企协作创新联盟、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等纳入《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建设内容,加大扶持补助力度;落实“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加强服务管理,定期跟踪督查考评,确保示范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强化协同协作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发挥“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部门协作”的合力优势,打造创新驱动助力发展的“泉州模式”。市科协要牵头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科协以及各级学会的积极性;有效整合机关及所属团体职能关系,集中力量、合理分工、协同协作,打响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攻坚战;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预算,用于“请进来”服务的学会专家的接待服务和“走出去”寻求合作机会的考察对接活动开支,以及为促进社团服务项目必要的开支,确保试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各成员单位要指派业务科室专人负责,按照各自职责任务协同配合,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经费,专门用于扶持重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协同创新研发项目及人才开发等补助。






















·领导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发挥“五老”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2015年8月25日电 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致以衷心的祝贺,向全国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广大老同志和关工委干部表示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关工委成立25年来,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同志们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弘扬“五老”精神,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时代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会议总结了关工委25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基本经验和体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592个先进集体和1783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受表彰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听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情况汇报,谋划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

会上,科技部、教育部分别作了汇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李克强说,“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三五”时期科技教育发展要有新突破,必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更好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发挥科教对增强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李克强说,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要靠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远近结合、梯次接续,从全局上做好前瞻部署。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超前布局,选择实施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让更多中青年领军人才担当大任。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更好结合,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攻关,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努力塑造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发展。二要广泛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智源”,调动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使重大科技突破有广阔的社会沃土。三要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既要加大统筹力度,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局限,集中力量协同攻坚,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建立“沿途下蛋”机制,边出成果边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效率。四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仅支持本土高端人才勇攀高峰,还要注重吸引海归人才、外国人才来华开展科研联合攻关,拓展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李克强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竞争高下。同时要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李克强强调,科教事业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抓好战略布局、政策统筹和重大项目推进,破除体制障碍,推动科技教育形成合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再绘美好新篇章。






李源潮在中国老科协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讲话


2015年10月20日,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李源潮勉励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在身体允许、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发挥各自优势,继续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梦发挥作用。  

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86年,联系服务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有各级老科协会员110多万人。陈至立当选新一届老科协会长。

李源潮充分肯定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说,老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创新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精神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继续关心科技事业,发挥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作用,帮助企业、农民和大学毕业生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继续关注科技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思路,为深化科技改革建言献策;继续提携青年人才,识才、爱才、惜才、助才,倾心传授所学所长,帮助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良好科学道德,出一流成果,成一流人才;继续投身科普事业,多为普通群众讲科学道理、科技作用,多为孩子们讲科学奥妙、科研乐趣,当好青少年追求科学梦想的引路人。

















·专家论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实践

泉州市老科协 李朝灿


2008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2015年中国新兴热点关键词。创新发展成为 “十三五”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

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中科院于敏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第一,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第二,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加快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投入体系;第四,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第五,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新亮点和关键词。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模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中关村主持召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中华民族命运,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大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0月1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强调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同日,李克强总理为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持续加大科教领域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发展强基础拓空间增功能。

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指出,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张高丽强调,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新活力、新动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岗位,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5年10月20日,刘延东副总理出席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1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强调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协同创新,打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绿色通道;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破解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玻璃门”;坚持简政放权推进万众创新,激发经济发展强大正能量;坚持合作共赢推进开放创新,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全文包括九大部分30条约9000字,作为新时期中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1.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3.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4.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5.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6.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7.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8.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9.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10.壮大创业投资规模;11.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12.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13.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14.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15.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16.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17.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18.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19.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20.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2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2.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23.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24.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25.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26.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27.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28.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29.改革科技管理体制;30.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全文包括11个方面30条,作为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核心政策措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二)总体思路: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1.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3.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4.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5.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6.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7.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8.优化资本市场;9.创新银行支持方式;10.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

(六)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11.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12.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13.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14.推动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15.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16.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17.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18.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19.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20.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21.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22.支持科研人员创业;23.支持大学生创业;24.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

(十)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5.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26.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27.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28.加强组织领导;29.加强政策协调联动;30.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围绕全面推进众创、积极推广众包、立体实施众扶、稳健发展众筹等提出13项重点任务和17项政策措施:一是推进放管结合,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行业监管方式、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开放合作发展。二是完善市场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信息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三是强化内部治理,提升平台治理能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四是优化政策扶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实行适用的税收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繁荣创业创新文化、鼓励地方探索先行。 

2015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围绕10个方面,提出32项改革举措,制定143条政策措施:1.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2.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3.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4.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6.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7.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8.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9.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

2015年7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政策措施(闽政[2015]37号)。

(一)广泛宣传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众创空间、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创业投资等多方面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二)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积极推进重点突出、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

1.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各设区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打造示范创业创新中心,省财政厅给予不少于500万元的奖励。

2.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全省各高等学校要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设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省就业专项资金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3.改造一批创客天地:省科技厅给予5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补助。

4.提升一批传统孵化器: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省科技厅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省经信委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补助。

(三)降低创业创新门槛:1.简政放权:全面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

2.减免规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3.提供便利:所在地政府应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四)完善众创公共服务功能:1.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2.提升“6·18”创业创新服务功能;3.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用;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

(五)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1.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2.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六)支持青年创业:1.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支持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出台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扶持政策。

(七)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1.创新股权融资方式: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基金,投资众创空间大学生等创业创新项目。2.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八)加大财税政策扶持:1.加大资金扶持:各设区市设立创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2.落实税收采购政策。

(九)加强创业培训辅导:1.推进创业教育培训:省教育厅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指导。2.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牵头,省经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等16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三、泉州创新驱动发展强市实践

(一)泉州创新驱动发展政策

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发展方向和重点:1.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4.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5.大力发展海洋经济;6.做大做强建筑业;7.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主要工作举措:1.突出创新驱动引领;2.推动质量品牌提升;3.强化人才支撑保障;4.调整优化园区载体;5.实施高端重大项目带动;6.海丝先行开放合作;7.淘汰落后绿色发展。 

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

发展目标:1.规模效益持续提升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3.质量品牌大幅提升4.智能制造迅速发展5.服务制度加快推进6.绿色制造走在前列

政策措施:1.增强集聚效应,提升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水平2.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4.实施质量和商标战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5.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6.推行绿色制造,构造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体系。 

2015年10月1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泉政文〔2015〕122号)

(一)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1.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2.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 3.支持返乡创业4.吸引域外高端人才和海归人才创业创新

(二)加快构建众创空间:1.搭建创业创新载体 2.改造提升科技孵化器 3.拓展“互联网+”众创空间 4.提供创业创新便利

(三)建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1.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促进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四)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1.拓展股权融资方式 2.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4.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五)深化适合创业创新审批改革:1.降低创业创新门槛 2.减免创业创新规费负担

(六)加大财税政策扶持: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2.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3.支持创客开拓市场

(七)营造创业创新社会氛围:1.强化创业创新培训 2.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3.广泛传导创业创新扶持政策 4.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

(八)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泉州市推进创业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创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融合亚欧非经济战略构想。2014年,泉州市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4月被列为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福建海丝核心区的先行区。2015年11月26日,泉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关于泉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2015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示范区战略规划》。五大优势条件:1.华侨资源极其丰富2.对台合作优势独特3.民营经济独具活力4.海洋文化开放包容5.港口区位优势明显。五个先行示范:1.“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化传承创新2.侨港澳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民营经济绿色智能转型和国际化4.金融创新开放服务“海丝”建设5.海陆丝绸之路城市交流合作。七大战略任务:1.建设“海丝”战略基点和开放门户2.建设中华海洋文化名城3.建设“海丝”华侨特区4.创建泉台共促“海丝”合作示范区5.建设民营经济开放发展创新区6.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基地7.推进“海丝”沿线全方位交流合作。三个发展阶段:1.近期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早期收获2.中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21世纪海上丝路先行区3.远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在“海丝”沿线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现代化泉州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成立市长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泉州市科技局,制定出台一系列地方科技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奖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助推泉州经济社会建设成为海西福建排头兵。自1997年以来,泉州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九连冠。2011年,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泉州台商投资区主园区以及鲤城高新区、泉州软件园、石狮高新区、晋江五里高新区、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泉州高新区清濛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和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等8个分园。2013年,泉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4年,泉州数控一代应用工程被中国工程院列为全国首个数控一代应用地方示范。2015年,“泉州制造2025”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泉州市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城市。泉州市科技局将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十连冠”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四)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强市战略

2014年,泉州市被中国工程院列为数控一代应用工程全国唯一地方试点市,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工程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机械制造产业数控一代应用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开发数控一代科技新产品及其推广应用。2015年,“泉州制造2025”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首个试点城市。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莅临泉州考察指导示范工程。2015年8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制定“做优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路线图,提出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建设全省产业转移升级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样板区,当好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领头羊”。

(五)创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

2015年4月,泉州市被中国科协列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2015年9月25日,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依托中国科协发挥全国学会组织和两院院士等专家人才优势,结合泉州市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专家支撑、企业唱戏”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打造“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协同创新、合作多赢”的工作机制,对接一批先进技术项目,搭建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团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专利,成就一批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泉州智造品牌。重点开展重大决策咨询服务,重大技术协同创新,搭建会企合作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加快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培育与交流。到2020年,建设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即学会服务总站),组建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0个院士工作站、100个专家(海智)工作站,辐射带动1000个小微企业,推动海西创新型现代化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六)培育创新型人才,重奖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

泉州市高度重视培育创新型人才,重奖为泉州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泉州市委、市政府重奖泉州市杰出人才王仁杰、陈永水等,每人奖金50万元;选拔培养表彰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纳入泉州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2013年,泉州市委制定“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人才资金500万元,重点培育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优秀健康卫士、技能大师、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全市现有徐西鹏、吴季怀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人才和全国、福建省、泉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约200名。

2015年,泉州市政府重奖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重大贡献奖80万元,企业创新奖50万元,科技创业奖20万元,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万元,自然科学一等奖15万元等。同时,首次单独设立泉州市专利奖,其中重大发明专利奖30万元,专利一等奖15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此外,奖励泉州青年科技奖,每人奖金1万元。

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再铸“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新辉煌。


解 读“泉 州 制 造  2025”

泉州市老科协  王少雄


在我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力争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大背景下,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城市,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中国工程院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委托,牵头制定《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明确今后十年(2015—2025)泉州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当前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互联网和务(服务)联网的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德国工业4.0的含义就是以智能制造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国务院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百余名院士制定“中国制造2025”。其目标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变为中国品牌,使我国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动。规则提出一条主线和发展的十大领域。

一条主线是,坚持创新驱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十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技术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由低成本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由粗放型制造(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转变为绿色制造,由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

“泉州制造2025”内容分为四部份,即发展环境与基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重大战略任务;政策措施保障。

一、 发展环境与基础

泉州是海西经济区重要工业城市,2014年生产总达5733.36亿元,连续16年保持全省第一,占福建省的1/4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纺织、制鞋、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纸业印刷、工艺制品等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产业近年来也快速崛起,还涌现光电、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品牌之都,拥有124件经国家工商局认定的中国弛名商标,46项中国名牌产品。民营企业13万家,在2014年市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占91.4%。泉州民营企业家“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国家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泉州成为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金融体制改革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泉州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价值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滑;高端人才短缺,公共平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健历史关口,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全方位转型升级,大步跨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十八大提出的指导方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发挥优势,推动“四个转变”,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质低效生产向质量品牌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二)发展思路

1.产业共生: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加强不同行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供需对接。

2.协同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作为研发的主要模式、通过建设公共创新平台、高新技术改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将传统产业转化为先进制造业。

3.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数控一代”工程,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逐步向智能制造进军。

4.品牌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产品的贡献率,把泉州名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5.服务增值: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开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定制化生产、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

(三)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经过十年奋斗,到2025年,将泉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我国沿海重要的进出口贸易与科技合作窗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将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之列,工业总产值达2.5万亿元。

(四)2020年目标

1.产业规模形成15家以上百亿企业和1000家产值超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形成5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1.8万亿元。

2.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0家。

3.智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推广应用到60%的企业。在离散制造业中,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100台。(在日本一台机器人相等于10个劳动力)开发10项重大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全面普及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应用。建设30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车间,培养10个示范性智能制造车间……

4.质量品牌: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在93%以上;制定国家、行业和联盟标准10项以上,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

5.服务型制造:大中型企业服务型收入占总收入30%,制造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万亿以上……

6.绿色制造: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4吨标准煤/万元……

(五)2025年目标

1.产业规模:形成30家以上百亿企业和2000家产值超亿元“科技小巨人”企业。形成9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2.5万亿元。

目前对企业规模的认定为:年产值小于300万元为微型企业,300万元至2000万元为小型企业,2000万元至4亿元为中型企业,年产值大于4亿元为大型企业。

九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A、纺织服装:发展重点为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目标4300亿元年产值。

B、制鞋:发展重点为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的运动鞋、休闲鞋、童鞋。目标年产值3200亿元。

C、石油化工:发展重点炼油产品、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目标年产值3000亿元。

D、机械装备:发展重点、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水暖器材、汽车零部件、海洋工程机械、模具、轴承。目标年产值1900亿元。

E、建筑材料:发展重点为石材、水暖厨卫、建筑陶瓷、墙体材料、水泥。目标年产值1900亿元。

F、电子信息:发展重点为微波通讯、智能安防监控、LED、光伏、软件。目标年产值1000亿元。

G、食品饮料:发展重点为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产品、地方特色食品、药用食品。目标年产值1200亿元。

H、纸业印刷:发展重点为高档纸制品、个性化包装印刷。目标年产值1000亿元。

I、工艺制品:发展重点为陶瓷、石雕、木雕、藤铁工艺制品。目标年产值1000亿元。使泉州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

2.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重点企业占6%。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研制100种标志性重大产品。

3.智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在80%以上规上制造企业推广;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每万产业工人拥有机器人300台;形成一批标志性数字化智能产品系列。

4.质量品牌: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在95%以上。“中国品牌500强”中泉州制造有20项以上;实现“世界品牌500强”中泉州品牌的零突破。

5.服务型制造:重点企业服务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定制化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30%以上;泉州成为全国知名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建成与泉州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

三、重大战略任务

(一)提升九大产业集群

1.迈向先进制造: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研制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从纺织服装、制鞋、建材等行业率先,从目前标准化规模生产,逐步发展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到2025年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以规模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为客户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

2.优化产业布局:环泉州湾经济圈(鲤城、丰泽、洛江、台投、石狮晋江、南安),北翼经济区(泉港、惠安),南翼经济区(石狮晋江南安),安永德经济区(安溪、永春、德化)

3.县市区产业园联动发展

4.培养骨干企业

5.建设“泉州云制造平台”:云制造是基于知识网络化、敏捷化制造新模式,具有面向服务,高效低耗特点,是云计算、网络化制造、ASP平台、制造网络等概念和技术的延伸和拓展。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究投入,支持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研发中高端产品,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级项目研发。同时支持企业开展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2.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设立“协同创新资金”,鼓励高校在泉州设立分院、科技园、研究院。推动企业、大学、研究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建设公共创新平。

4.开发标志性重大产。

(三)采取三大攻坚行动

1.发展智能制。

2.提升质量品牌行。

3.发展服务型制造行。

(四)大力推动绿色制造

四、政策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建立“泉州制造2025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为组长。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实行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估和科技奖励机制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由一般服务型,转向创新激励型。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4.引导开展科技创新,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安排科技项目研发专项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实施福建省“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创业创新能力强、学术技术、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能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科技进步的高层人才。

培养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人才。由政府组织安排,委托相关机构,开展素质提升、先进技术、质量管理、服务型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作用。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等等。

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服务,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社会环境,对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在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 网 融 合 技 术

泉州市老科协 张银明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人们使用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意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打破了此前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的准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广电企业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而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等。

一、技术基础

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高质量,成为三网业务的理想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统一的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将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人类首次具有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历程

1.问题产生:1994年,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的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1998年3月,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完成合并,信息产业部正式成立;同时,广电部改为目前的广电总局。在《印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92号)中有这样一段并未执行的文字:“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信息产业部。”1998年3月,以原体改委体改所副所长、时任粤海企业集团经济顾问王小强博士为首的“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电信产业课题组”,提出《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随后展开了“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的大辩论。当时,广电部门正在启动有线电视省级、国家级干网建设。

2.初被叫停:1999年9月17日,国办发[1999]82号文件的出台,“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文件还指出:“广播电视及其传输网络,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转为促进: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2006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提出“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4.初步落实:2008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六部委《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提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008年5月23日,运营商重组方案正式公布。中国联通的CDMA网与GSM网被拆分,前者并入中国电信,组建为新电信,后者吸纳中国网通成立新联通,铁通则并入中国移动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将并入中国电信。2009年1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获得TD-SCDMA、CDMA2000和WCDMA的3张3G牌照,三家新运营商进入电信全业务竞争时代。

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文件指出:“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2009年7月29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对于巩固和拓展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推动我国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8月11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被解读为和三网融合相关,不利于IPTV近期发展。

5.提出试点: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3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接受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透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预计5月出台,6月启动,其核心就是要在双向进入上找到切入点:广电行业可以进入规定的一些电信行业的业务,国有电信企业根据规定可以进入一些广播影视的业务。4月,工信部联合广电总局向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递交《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第一稿)》,但是这份草案没有得到认可,被迅速打回重新制定方案,要求5月初再次拿出试点方案。2010年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在总体方案历经15稿修改和两年多的博弈,试点方案再经五稿修改和谈判几乎破裂的危险后,2010年7月1日,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名单终于在国家意志的强势干预下正式出台。虽然这份名单引发了众多的非议,但是在外界看来,三网融合真的要启动了。

第一阶段试点: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如下: 省会、首府以及部分城市(12个)北京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绵阳市。

第二阶段试点: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城市,分别为:

(1)直辖市(2个):即天津市、重庆市。

(2)计划单列市(1个):浙江省宁波市。

(3)省会、首府城市(22个):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南昌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4)其他城市(17个):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广东省佛山市、云浮市。

三、三网融合的好处

三网融合是信息化时代的一次跨跃色的发展,可以获得极大好处。

1.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

2.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将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4.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

5.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各大运营商将在一口锅里抢饭吃,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资费可能打包下调。

四、国际三网融合情况

1.美国新法:在美国三网融合的过程中,《1996年电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 对于电信业和广电业的混业经营,美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从禁止到支持的变化。联邦电信委员会是美国对广播电视、电信进行管理的独立监管机构。1970年至1990年间,为保护新生的有线电视业,避免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采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排挤有线电视公司,联邦电信委员会禁止电信公司混业经营有线电视业务。

20世纪90年代初,联邦电信委员会认为,有线电视业经过整合后已发生很大变化,应允许电信公司进入视频节目服务市场,以促进视频节目多样化,因而建议国会废除混业经营的禁令。不过,这一建议未被国会接受。自1992年年底开始,美国多家电信公司相继以联邦电信委员会政策侵犯言论自由为由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并最终胜诉。这些诉讼最终导致《1996年电信法》出台。

《1996年电信法》规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附属机构从事电信服务,不必申请获取特许权;特许权管理机构不得禁止或限制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附属机构提供电信服务,也不得对其服务施加任何条件;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开放的视频系统提供广播电视服务。这一法律彻底打破了美国信息产业混业经营的限制,增强了基础电信领域内的竞争,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由此,整个电信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性准入许可。通过电缆和光纤传输信号的有线电视公司借助其设备优势,纷纷进入电话和网络市场;电话公司则通过设施升级和兼并等方式开始拓展网络和电视服务。原先分属不同领域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越来越小,“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的模式日趋普遍,并正朝着“语音+视频+数据+无线”的方向发展。

2.英国网络融合发展:史蒂夫·马斯特斯是英国电信公司全球联合通信业务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一年前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马斯特斯认为,网络融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统一产业标准;其次是基础设施的融合;然后是延伸拓展阶段,即各种通信服务的融合。 对英国来说,网络融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改造老的电话网,它们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大量使用铜线,还应用了许多技术标准不同的设备。到了2000年后,这些网络才逐渐统一到一个主干网上。

随着技术进步,现在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等都被集成,变成电脑或手机上的一个功能。马斯特斯说:“这是真正的延伸拓展阶段,我们在人与人的交流(通信方式)方面取得了真正的融合,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并能更大限度地分享信息。”马斯特斯指出,在网络融合的过程中管理和引导非常重要。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Ofcom,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产业发展。管理机构的融合,是网络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至于中国,马斯特斯说,他和同行都注意到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他说:“中国不像英国有大批陈旧的技术和设备,在许多方面可以一步到位,三网融合将大大推动中国网络产业发展。”

3.法国三网融合:目前,三网融合在法国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Pyramid在一份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到2014年,随着法国各运营商加快投资光纤网络,将有50%以上的家庭选择三网融合的服务。家住巴黎15区的纪录片制作人尼古拉·古热订购了因特网服务供应商Free公司的服务套餐,每月只需缴纳30欧元,就能享受电话、上网和电视等多重服务。这比先前单独购买各项服务便宜了许多。除价格优势外,便捷是消费者青睐三网融合服务的另一个原因。消费者只要面对一家运营商,每个月一张发票就能搞定所有事情。古热说,看电视或打电话的同时可以从网上下载文件,而且运营商为消费者提供交叉服务,比如用电脑看电视,用电脑打电话等,这一切都让他的生活更加快捷。同时,三网融合对消费者的设备要求也比较简单。古热说:“我一共只需要两个盒子,一个用于连接互联网和电话线,另一个接电视,这套系统就可以运行了。”

4.日本进一步融合:三网融合在日本正在催生网络的融合、用户终端的融合和相关法律的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分立已经不再必要。日本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网络——NGN。虽然实现三网融合,目前的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仍是各有各的网络,NGN所要实现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消除这些网络的界限,整体更新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实现各种服务的融合。NGN博采现有的电信、广电网络和互联网之长,它既具备传统电话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像IP网络一样具有弹性大、经济划算的优点,而且比现在的互联网通信速度更快、通信品质更高、安全性更强。

三网融合还推动用户终端的融合。日本日益流行的信息家电就是传统家电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 三网融合在日本面临的难题是有关法律的重整。富士通综合研究所执行顾问佐佐木一人在接受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日本的通信产业和广电产业分属独立的法律体系,因此,以日本广播协会为代表的广电产业和通信产业迄今一直是“划界而治”,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产业各有各的固有既得权益,在价值观和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当要推动通信和广电融合时,势必要涉及如何调整两者间上述种种的课题。另外,近年来出现的新服务超出了现行《广播法》和通信领域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日本国际通信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裘春晖介绍,日本总务省计划2010年向国会例会提交《信息通信法》的草案。这部法律将统一与通信和广电相关的《电波法》、《广播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9部现行法律,旨在打破条块分割,以创造一个通信、广电相关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

五、我国扩大试点

2012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介绍,今年将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调整集中,在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做优做强一批国有企业。同时,将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求,研究邮电、铁路、电信等领域的改革,今年要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扩大三网融合试点范围,推动广电、电信双向进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并进一步进行四网融合的试验。在现有的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加入电网,成为四网融合,并已有试点。对变电站也进行三网合一技术的试验。这些都对三网融合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发展泉州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泉州市老科协 何长龙

农产品物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流通形态。农产品物流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泉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的调查,提出今后发展建议供参考。

一、泉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

泉州农产品生产量和消费量都非常大,农产品物流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

(一)主要进展

1.农产品物流体系基本建立。泉州市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粮食年产量近75万吨,只能供应本地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靠外调。蔬菜每年种植100多万亩,年产130万吨。肉蛋奶年产28万吨,大部份靠外调。茶叶年产6万吨,以外销为主。水产品年产100万吨左右,可以满足本地需求。其他生产的农产品基本是本地销售。所以泉州的农产品生产量大,需求量也大,调入量也大。从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情况看,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和物流设施也都比较齐全,从农产品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搬运、装卸、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已初步建成从“生产者(或代理商)--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经销公司)--连锁超市--消费者”的物流体系。

2.物流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交通运输方面有铁路、公路、码头、机场,而且还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455.75公里,公路密度142.3公里/百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78.77万辆,货运汽车58741辆。海岸线有541公里,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2013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到17800.46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0804.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0.06万标箱。

3.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蔬菜、水果、粮食、水产品等多种专业批发市场,也有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先后建成福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南安农产品集散中心、中国茶都、泉州蔬菜公司、泉州水果批发市场、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54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6家。安溪县建立三级农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安溪中国茶都2000年建成使用以来,从起步到繁荣,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齐全,从简单管理到相对规范、系统管理,成为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的大型茶叶批发市场。在南安石井建成的福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总规划占地800亩,投资5.8亿元。一期已投资2亿元,建成配套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等软硬设施。是农业部定点市场,成为“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的举办地。2008年9月经商务部批准授牌“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

4.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泉州市经注册的物流企业有400多家,但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零星分散,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导致配送成本高,直接抬高了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物流主体呈多元化发展,供销社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份,农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各种农业专业协会也都各自开展农产品物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有2500多家,这些数量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都各自开展农产品物流,显得非常分散,重复投资,物流成本高,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多。

5.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用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传媒发布农产品信息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农产品物流主体也都建立网页,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也都建立农业专业性网站,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也有的利用智能手机在微信上发布农产品信息。2006年,在南安康美创办全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世纪之村”,平台集信息交流、农村教育、农产品市场、劳务需求、金融服务、村务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为一体的的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

(二)目前存在不足

1.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是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农民却很难真正承担起这种主体的角色。规模小、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农民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农民很难与销售地区建立相对固定的渠道,从而取得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份额。同时,在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获得相应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难题。

2.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主体呈多元化,规模普遍偏小,层次低,联合性差,竞争力不强,很难应对来自市场和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冲击,更难与大型跨国物流公司竞争。物流形式方面以自营物流占主导,第三方物流比例不大。自营物流既占用相当的资源和费用,对农业企业自身发展也不利。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波动较大,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仍然存在,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这无形间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大宗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造成了大量积压和损失,挫伤了业主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物流设施和设备落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大量集中上市,造成了农产品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流通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仍然落后。农产品流通大部分要经过产地收购、运输、销地批发、零售等环节,部分地区农村交通网络不够发达,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风险。汽车运输大部分是敞蓬卡车,只有少数密封式厢式汽车,而备有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车辆更少。在储藏方面,通用的仓库较多,专用仓库不足,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严重缺乏。搬运方面,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等设备数量有限,大多数靠人工操作,这无疑增加了鲜活农产品的储藏成本,农产品运输、储藏成本过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集装箱运输相配套的设备缺乏,阻碍了集装箱用于大宗农产品物流。物流是个多环节系统相连的整体,各环节协调不起来,就会造成物流不畅。

4.物流环节损失率高。“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现有的保鲜手段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高达20%以上,其中蔬菜损耗高达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在5%以下。

5.采后加工处理比例低。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延长它的使用时间,才能实现增值。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低,每到农业丰收,许多农产品腐烂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足60%,蔬菜水果采摘后加工比例更低。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的90%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80%的水平。农产品绝大多数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储藏、加工等比例都很低。而农产品附加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

6.物流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由于历史的以及现代发展的种种原因,农产品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有效地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工作,发布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低,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过高,效果降低。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条形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还无法广泛推广应用。

7.物流专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中高级人才。农产品物流很多是依靠农民自己解决,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狭窄,尽管有一些农民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但大多数农民由于其文化素质、掌握信息、市场经济意识等其他方面的限制,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和选择能力,出现一些农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农产品又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混乱,农产品市场运行紊乱,难有竞争力。

8.标准化建设滞后。各行业有自己的标准,各行其道。农产品从栽培到销售环节包括品种选育、田间管理、采后预冷和贮藏、上市前商品化处理(包括清洗、分级、贴标、包装)以及运输和上市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标准,但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制定的标准不够,有的无标可依,标准制定散乱,没有形成体系。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建议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必须尽快采取办法,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把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农产品物流中,才能更好地推进整个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演进,使潜在的利润转化为现实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更好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1.加强对农产品物流科技投入: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物流要求较高,由于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为保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而且要满足一些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比如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等。因此,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的科技投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要重点倾斜支持一些涉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的课题研究,重点扶持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包括新型农用运输车的研发、冷藏车的研发,新型保鲜库、冷藏库的研究与建设等。在物流设备方面,要加强对一些特种运输需要的设备和先进设施的引进和推广应用,给予一定补贴,列入政府购机补贴的范畴,促进农民对新产品的接受和使用,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要。

2.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是不可缺少的流通方式,农产品交易目前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通过新兴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的农产品比重很低。批发和零售功能在空间上混为一体,常常导致人流、物流混杂和环境污染。农产品物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都还比较传统,存在管理落后、运作效率低等问题,还远远达不到现代物流的水平。因此,建议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或利用南安康美“世纪之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统一为客户提供信息、质检、交易、结算、运输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网上挂牌、网上洽谈、竞价等交易模式,涵盖交易系统、交收系统、仓储物流系统和物资银行系统等,融合物流配送服务、物流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类金融服务等于一体,实现各层级会员管理、供应商商品发布、承销商在线下单交易、订单结算、交易管理、担保授信等全程电子商务管理,在配送和销售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技术标准,对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搬运、库存等质量进行控制。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由市场有效需求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农业物流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单位参加农产品交易。有利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大农产品物流的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并吸引国内外农产品交易客户在该平台上交易。

3.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目前,农产品生产基地处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运作方式,很难实现对农产品物流的精确跟踪和管理。因此,建议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农产品监管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在涉及农产品投诉问题时可按产品唯一编号确认产品产地和流通渠道,从而实现农产品倒序追查,以辨别生产或销售过程中究竟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是实现高效、优质农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4.加强农产品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为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基础。要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为市场提供服务。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5.加快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引导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鼓励兴办一些规模大、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入农产品流通体系。

6.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散物流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提高整体物流效率。此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农户或农产品生产直接下订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真正实现“订单农业”。农产品企业要集中现有资源做好核心业务的运营,将自身并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产品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农产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同时放开物流市场的准入,允许民间各类资本投资于农产品物流行业,使农产品物流市场具有各种规格的第三方物流,为农产品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时提供选项。加大农产品物流服务外包的宣传和引导,适当地加大对涉及农产品企业物流管理的培训投入,使规模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到农产品企业,使其意识到物流服务外包对农产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意义,使农产品企业的物流运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有效链接。

7.推行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一些农产品的进出口物流必须达到国际标准,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要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要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并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以达到规定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

8.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一是要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识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以防被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二是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9.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农产品物流有其特殊性,其高效和高质量的物流营运作业必须依靠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训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要选拔有潜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到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行深造,高校要开启物流专业或物流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输送一定量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物流专业人才不足带来的压力,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并由相关部门考核从而获得从业资格证,才能从事相关运输、配送等工作。要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物流和配送人才,做好物流业务的职业教育工作,保证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


·养生保健·


提 高 老 年 人 晚 年 生 活 质 量

泉州市老科协 谢国风

疾病是源于体衰的,这是一个科学事实。体衰是一个过程,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健康与长寿必须从预防与保健开始。本研究目的是探索老年人心身健康的临床特点。回顾资料,应对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老年人合理选择配置膳食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及用药原则、心理康复和身心康复。讨论老年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提出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势必会加重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会缩短寿命,针对这些状况为使老人健康长寿而进行探讨。

一、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探索

人体健康与环境恶劣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几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看出有万余位百岁老寿星,生活在良好、优美、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中,心旷神怡、健康长寿。然而健康如此重要,我们的健康状况又如何呢?许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能登此域者可谓凤毛麟角。那又是为什么呢?针对此情况,为使老者健康长寿,有必要做如下探讨:

(一)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市、区、乡有代表性老人协会体检、义诊、咨询、问卷调查,以病历和检验为依据共计108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50人,年龄60-80岁,患身心疾病者30例,其中高血压15例,糖尿病5例,心脏病10例,另有肿瘤6例。非身心疾病52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4例,老人脊椎、骨关节病26例。慢性肝炎2例。体健20例。

(二)研究方法

1.老年人的特点。脑组织及身体各脏器逐渐衰退,体力和精力均感到力不从心,往往有孤独与寂寞感,病后更加重烦恼进而悲观失望、产生被隔绝和遗弃感,所以终日不安,疑心重重,还有95%以上老年人伴有不同的心身疾病,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不及时采取措施,必然会加重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应对方法是积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康复。

2.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衰老这是自然规律。人因衰老而情绪消沉,意志衰退。如今人老了出现面生皱纹、头生白发、腰成驼背,身体活力减退,视力与听觉功能下降,动作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引起自身免疫力降低,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身疾病。这些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因长期服药对治疗失去信心,感到生活渺茫,对生存无信心或无勇气生存。应对的方法是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安慰与鼓励,主动配合医疗与护理,消除悲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生化反应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如脑脂肪组织增多、心血输出量、肝、肾、血流量减弱等以及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和心理因素不同,使药物在老年人体内分布、代谢及药效特点易产生情绪抑郁症,而对药物的耐受性普遍下降。其应对方法是用药时宜减少药品品种,合并用药时注意调整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

4.克服老年人的心理障碍。重视老年人身体健康也要重视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一到老年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回想往事得失而思绪万千,悔恨交加。应对方法是尽量为老年人提供正常的社交得到实现和好群行为得以满足来克服心理障碍,只有这样帮助老人的动机和社交得到实现,好群行为得到强化时,人就产生友谊、友爱、欢心、愉快等情感体验。就感到情绪上寄托,生活上有了依靠,情绪稳定,健康就是幸福。

5.发挥老年人一技之长传帮带。尽管老年人患有心身疾病以及退休前的职业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但有共同的特点是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大多数人性格温和,不急不噪,少数人虽然急噪但开朗,他们都是知足常乐,心情舒畅的人。应对方法:发挥老年人的一技之长和老专家的作用,选拔一些德高望重、技术高超,用他们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蕴藏老专家经验之中的一些难以用语言及文字所表达的具体方法,去传授观察要点的技巧。老专家们自己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中青年优秀人才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使独立处理疑难综合技能得到迅速提高。

6.老年人饮食卫生与营养。有规律的合理饮食和丰富的营养是老年人安度晚年,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到老年需要较丰富的蛋白质来补偿组织蛋白质的消耗,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较差,胃肠功能紊乱。应对方法:普及营养知识,使营养科学知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让老年人掌握选择事物和人人合理配置膳食的技能,在饮食上有特殊要求,富有营养的高蛋白、低渣含纤维饮食,还可能吃些含钙丰富的事物,为了促进钙的吸收也可适当供给一定数量的维生素,色香味养能刺激食欲,但要少吃多餐,不要过饱,要注意向老年人介绍不要吃生冷不洁等刺激性事物,让老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老年人延长生命期而达到健康长寿。

二、思考与建议

1.老年人的养生之道。要有科学的态度,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有些老年人时间长了肌肉就会萎缩,脏器功能慢慢减退以及发生其他并发症。在防治工作上要积极应用降脂药物减少病变的发生,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积极向老年人介绍一些长寿防衰老的保健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才能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度过最后的晚年生活岁月。

2.成就感有助老人长寿。老年人成就感与寿命有关,研究认为那些相当活跃在社会上的角色在理智上控制自如的老年人,一般寿命比较长,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家庭又保养比较好的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可大大提高、生活得更加积极健康。然而那些自己认为在社会角色上表现不佳的老年人,更容易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承认疾病的折磨,何谈长寿。

3.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27亿,占总人口的10%,并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国家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尊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文明社会的发展创新,国家重视普及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福利基金会和社会社保工作的建立,都表明为老年人找到晚年的价值,他们的身心健康定会延年益寿。























·科普讲座·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知识产权报告会

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或企业之间竞争手段和博弈工具。为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2015年6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知识产权报告会,特邀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陪审员、泉州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泉州市知识产权专家邱江鸿高级工程师作《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专题报告。邱江鸿副局长以丰富的案例和文图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综合介绍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范畴;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泉州知识产权工作概况;知识产权有关政策措施。同时,分发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泉州知识产权服务手册》以及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手册》。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马荣生主持会议,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和老科协会员近百人出席报告会。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巡回科普讲座

2015年6月2日,泉州市老科协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中专学校——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举办科技创新科普讲座,邀请福建省老科协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主讲《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强国梦》,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强国;泉州科技创新实践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三大部分。泉州市农校高度重视,姜鼎煌校长亲自主持会议作动员报告,强调开展科普讲座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泉州农校学生处处长陈文潘、办公室副主任陈银铸和学生300多人听取科技创新专题讲座。

2015年7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和洛江区老科协联合在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洛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举办洛江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科普报告会。洛江区政协原副主席、洛江区老科协会长关裕平,洛江区老科协副会长杨条达、副秘书长吴清廉出席报告会。邀请福建省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主讲《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塑造》;福建省专利代理人协会副会长、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雪莹主讲《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2位专家根据长期科技工作经验,结合典型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综合介绍国内外包括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并通过现场互动,激发小学生的浓厚兴趣。洛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主任林自强主持报告会,洛江区夏令营小学高年级学生100多人听取科普报告。关裕平会长和林自强主任表示,此类科普讲座有益于启迪青少年学生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兴趣,投身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实践;希望泉州市老科协专家科普报告团经常开展“大手牵小手”科普进校园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等“五老” 作用、关心下一代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泉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举办2015年泉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泉全科组办[2015]1号),泉州市老科协联合县(市、区)老科协,以专家科普报告团为依托,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科技教育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全国科普日科技巡回科普讲座。2015年9月15~29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带领省、市老科协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李朝灿研究员、陈雪莹工程师、杨炳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张木树正高级讲师、戴良尧、曾国阳、周金岛高级教师等7名专家,分别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经贸学校、南安职业中专、惠安开成职专、安溪铭选中学、泉港奎峰中学、南安侨光中学、惠安第二中学、惠安嘉惠中学、洛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安溪第十二小学、永春桃溪实验小学等13个泉州市老科协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组织开展18场青少年科技教育系列巡回科普讲座。专家们围绕科技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与发明创造、人脑潜能的开发应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主题,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为5200名大中专和中小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2015年10月14日,永春县老科协邀请福建省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前往泉州市老科协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职专永春县职业中专作《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讲座。李朝灿研究员在该校学术报告厅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丰富多彩的信息案例,综合介绍国内外科技创新动态;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主要政策措施;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特别是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科技创新成就;泉州市科技创新实践以及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创业的志向和热情。永春县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洪永青出席科普报告会,永春职专副校长林金捷主持会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陈鸿庆和300多名师生听取科普报告。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年养生保健科普讲座

2015年5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副主任谢国风主任医师应洛江区老教委邀请,为洛江区老年大学150多名学员作《老年人慢性病从治疗走向健康管理时代》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调查报告》等专题科普讲座。

9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年健康科普报告会,邀请泉州市老科协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肾科专家、硕士生导师黄荣桂教授、主任医师作《泌尿系统疾病防治》专题科普报告。黄荣桂教授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长期临床科研成果和丰富诊疗经验,深入浅出系统介绍肾脏的生理功能、国内外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特别是肾透析、肾脏移植技术的应用及其适应症等。

9月18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副主任谢国风主任医师,应邀到鲤城区临江街道伍堡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作《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普讲座。

9月25日,泉港区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金为泉港区老年大学作《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科普讲座。

9月28日,泉港区老科协与区老年大学联合邀请泉州市老科协科普报告团专家、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医学博士张振辉主任医师,作食疗与健康的科普知识讲座,参加讲座的有退休干部近百人。张副院长从中医食疗的发展历史、中医食疗的应用、老年常见病的饮食调理、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抗衰老、营养素与健康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演讲,为泉港区老干部提供宝贵的养生保健知识。

11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年养生保健科普讲座,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黄玉涛副主任医师解读泉州美亚体检中心老科协会员体检报告;同时结合长期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图文并茂的PPT课件,介绍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常见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养生保健知识,并进行现场咨询服务。


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2015年7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三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吴中培,常务理事张一勤、林天成、何长龙、许长胜以及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分会、专委会负责人出席会议。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马荣生副会长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吴中培副会长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总结泉州市老科协上半年工作进展,提出下半年工作安排。

12月28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三届九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马荣生、吴中培副会长出席会议,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传达福建省老科协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15年工作年会精神,总结泉州市老科协2015年服务工作成效,提出2016年老科协工作思路。各分会专委会负责人和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交流2015年工作进展及2016年工作计划。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

2015年8月12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和各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出席会议。马荣生副会长主持会议,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李朝灿副秘书长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方案》([2015]15号),并传达泉州市科协市级学会座谈会精神。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总结泉州市老科协2015年上半年主要工作进展;各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交流上半年工作成效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2015年11月5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会长办公会,学习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理念和重大任务。创会会长王文泰,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吴中培等出席会议。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通报市老科协10月份主要工作进展,提出11月份主要工作安排,并研究通过发展一批新会员。

12月9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邀请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教务处主任詹碧英教授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纲领——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以图文并茂的PPT课件,为市老科协会员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重点讲解“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以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接受市民政局专家组现场评估

今年4月泉州市民政局发布继续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通知后,泉州市老科协专题召开会长办公会,多次讨论研究申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市老科协驻会领导和秘书处认真做好迎检工作,根据市民政局文件要求认真整理相关资料,按照规定时间上报申报材料。同时制作老科协组织机构、协会主要任务和规章制度彩色专版上墙,并制作PPT汇报课件,迎接市民政局专家组等级评估。

2015年10月30日,泉州市民政局审批科黄光远主任科员带领李向明副教授、博士,原泉州市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碧江等评估专家组,对泉州市老科协进行泉州市联合类社会组织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认真听取市老科协图文并茂PPT专题汇报,查看市老科协组织结构运行图、规章制度、主要活动、荣誉称号等彩色挂图上墙材料、老科协网站和相关材料,高度评价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正能量,助力海丝创新型泉州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成效,并提出相关建议。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副会长马荣生和副秘书长林亚平、李朝灿及财务人员出席评估汇报会。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科技创新学术年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2015年10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泉州市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市老科协分会场暨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宝、副调研员刘荣成博士和学会部部长吴顺天莅会指导。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副会长马荣生和各分会、专委会老科协会员近百人出席学术年会。马荣生副会长主持会议,邀请泉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宝高级工程师作《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服务泉州创新转型经济建设》专题报告,综合介绍泉州市实施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总体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及建设成效。华侨大学王少雄教授和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分别作《解读泉州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实践》专题讲座。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祝寿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欢度全国老年节,2015年10月27日,泉州市人社局、市老龄办、市委老干部局、市科协和市老科协联合举办2015年度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祝寿会。市人社局副局长颜细财、市老龄办副主任商黎霖、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陈政实、市科协副主席王建生,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以及市老科协70岁、80岁老寿星65名出席会议。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代表泉州市老科协向全市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高龄会员老寿星表示节日的祝贺!祝愿大家健康长寿,阖家幸福!同时,向市委老干部局、市人社局、市老龄办、市科协长期以来对市老科协工作和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泉州市人社局颜细财副局长、市老龄办商黎霖副主任、市委老干部局陈政实副局长、市科协王建生副主席先后讲话,高度评价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和老专家会员为泉州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表示将继续关心支持泉州市老科协事业发展。老科协老寿星纷纷发言,感谢党和政府对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的关爱。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希望全市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继续发挥余热,为助力创新型泉州现代化建设再作新贡献。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会员健康体检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好老科技工作者之家,关爱离退休老科协会员身心健康,2015年10月20~23日,泉州市老科协组织210名老科协会员到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崭新的设备、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医护人员热心周到的服务,深受老科协会员的赞誉。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申报高级职称资格认定

2015年11月19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市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议小组组长李寿钊教授主持召开评议小组会议。经讨论研究,一致同意推荐泉州市老科协会员张冲杰副教授、李伙穆副教授、陈远超高级工程师、吴政声高级实验师、赵群主任编辑和卢峰主治医师,向福建省老科协申报正高级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认定。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泉州市科技奖专利奖

2015年11月18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泉州师院和福建省科研所等专家,对全市申报2015年度泉州市政府专利奖的103个项目,分为机械组、材料组、机电组、综合组等4个专业组进行逐项评审。泉州市老科协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王少雄教授、李朝灿研究员受聘评审专家,根据泉州市专利奖评审标准,按照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专利运用和保护措施及成效、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认真综合评审,评定泉州市重大发明专利奖、专利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19~20日,泉州市老科协林文銮教授、汤祥辉高级工程师、赖雨水高级工程师受泉州市科技局邀请作为评审专家,参加评审2015年度泉州市科技奖。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开展项目实施督查


根据福建省发改委、省经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2015年12月14~17日,泉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邀请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和泉州市老科协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专家,对全市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教授分别带领王少雄教授、王宜坚教授、庄有土教授、柳荣金高级工程师、许荣宗高级工程师、赖雨水高级工程师、张秋琛工程师等10名专家,配合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有关领导,对2009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承担中央财政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补贴的21个企业进行专项监督现场抽查。专家组听取项目汇报,认真查看相关资料和现场考察,写出项目实施专家评价意见,按期完成项目实施检查监督任务。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科技项目

2015年10月22日,受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委托,泉州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组织市老科协林文銮教授、王少雄教授、许荣宗高级工程师、杨逢平高级农艺师、苏维迎高级工程师等10多位专家,对泉州市台商投资区2015年科技计划、技改项目备选项目共29项进行评审,其中科技计划项目5项,工业科技项目10项,农业科技项目9项、技改项目5项。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详细审阅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及其佐证材料,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逐一进行评审。

(杨逢平)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参加科技项目评审验收

2015年6月5日,应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作为专家组长,对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泉州市12330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1IPO002)进行评审验收。

6月9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和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经贸学院5名高级职称专家,对泉州市兴世纪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泉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器》(项目编号:2011Z83)进行评审验收。

7月23日,受鲤城区科技局委托,由泉州市老科协原电子信息专委会主任汤祥辉高级工程师为组长,王少雄、黄宜坚、李寿钊教授、张秋琛工程师为成员的项目验收专家组,对泉州七洋机电有限公司承担的福建省知识产权局项目“TD-SCDMA远传耐高温高压热量表”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计划项目进行现场验收。鲤城区科技局吕华元局长主持验收会议,泉州七洋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韵坚和公司技术人员介绍产品实施生产过程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情况。验收组专家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修改补充意见,使项目验收更加客观、公正。会议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10月27~28日,泉州市经信委邀请泉州市老科协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副团长李寿钊教授、汤祥辉高级工程师和泉州电力学院郑晓峰教授,对泉州伊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泉州毅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泉州远航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泉州市经信委下达的小微软件企业创业创新项目进行项目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的技术指标和相关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认真检查,对企业进行质询,提出应补充验收材料等,按国家相关要求完成验收任务。

11月15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柳荣金高级工程师、李朝灿研究员和泉州师院谢晓兰教授,对福建祥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沙棘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编号:2011N64)进行评审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审查相关材料,经质咨讨论,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价泉州市专利代理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对泉州市专利代理机构的培育和扶持,提高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2015年9月29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专家李寿钊教授、李朝灿研究员、汤祥辉高级工程师,对泉州市2014年度9个专利代理机构进行综合评价。专家组根据泉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专利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泉知[2013]45号)和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2014年度专利代理机构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泉知[2015]13号),认真审查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及佐证材料,严格按照泉州市专利代理机构综合评价指标,逐个对其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工作绩效、社会评价等四大部分46项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同时按照综合评价总分,分别确定1A~5A等级。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对评定为5A、4A、3A的专利代理机构,将予以通报表彰,颁发奖牌,并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3万元的奖励。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邱江鸿主持评价会,陈培颖科长和泉州市知识产权协会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015年11月10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和泉州市知识产权协会等专家组,对全市27个申请2015年第二批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进行评审。根据对申请单位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知识产权奖励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家组依据综合分高低,择优推荐20个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医学专家开展义诊咨询服务

2015年6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与泉州市委老干部局老年活动中心联合开展走基层义诊活动。组织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许有容、谢国风、王培荆、郭镜智等6位高级职称医学专家,到泉港区山腰街道锦祥社区进行义诊赠药活动。义诊科目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和中医内科等,深受当地党政领导和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7月2日,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市老龄办、市老年活动中心邀请组织泉州市老科协医学专家谢国风、黄文益、王培荆、陈笃询、黄佳津等主任医师,到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开展义诊赠药活动。义诊人数150多人次,赠药近千元;特别是消化科、皮肤科人数较多,群众偏爱看中医,服中药。走基层义诊活动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欢迎,群众满意度良好,希望专家明年再来山区开展义诊活动。

9月17日,泉州市委老干部局老年活动中心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医学专家谢国风、黄文益、王培荆、黄佳津、李添福5名主任医师,到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开展专家义诊200多人次。

10月16日上午,泉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在泉州市鲤城区府文庙广场举行泉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医卫专委会谢国风主任医师、欧明达等5位老专家现场开展医学义诊咨询服务,并赠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老年保健手册》数百册。10月16日下午,泉州市老科协谢国风、黄文益等5位老专家应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和市老年活动中心邀请到鲤城区刺桐社区,开展医学专家义诊咨询约150人次及赠药活动。

10月20~22日全国老年节期间,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谢国风、欧明达、陈荣奎等7位老专家在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大门口开展义诊赠药活动,接诊咨询服务300多人次,赠药近千元,深受群众欢迎。

11月7日,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市侨乡开发协会和市老科协联合到永春县革命老区横口乡开展专家义诊赠药活动。市老科协原副会长许有容主任医师带领内科陈国祯主任医师、外科叶向权主任医师、妇科林笑治主任医师、儿科何进东主任医师、皮肤科陈永崑主任医师、中医科张水源主任医师和心电图室吴美玲副主任医师等8名资深老医学专家,为基层农民群众热情周到义诊500多人次,深受老区乡村领导和人民的欢迎。

11月26~28日,泉州市老科协、厦门市老科协和南安市老科协联合开展跨区域专家义诊赠药活动。组织厦门市光亮骨科医院、科宏眼科医院郑光亮主任医师、熊清源主任医师、曾云暖主任医师、王亨火副主任医师、郭盛龙副主任医师、张春发副主任医师以及南安市苏文举副主任医师、陈萌凤副主任医师、蔡俊杰副主任医师等10名医学专家,到南安市老年活动中心、金淘镇、石井镇开展义诊赠药近千人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与赞誉。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厦门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贺向东,南安市副市长黄景阳、南安市老科协会长卓金钳、常务副会长戴良尧等参加义诊活动,南安市有线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老科协华侨大学分会选举第二届理事会

2015年7月17日,泉州市老科协华侨大学分会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关一凡出席会议讲话,祝贺会议召开,肯定协会多年工作成绩,并提出今后希望;多位华侨大学原领导也出席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4名,均为各专业有代表性的教授,大部分年龄在70岁以下。选举吴道明为第二届分会会长,张银明、王少雄、王建设教授为副会长,王少雄兼任秘书长,杨佑安、刘朝民任副秘书长。

(华侨大学分会)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会员参观钓鱼岛主权图片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和泉州海交馆联合在泉州海交馆举办钓鱼岛主权宣传活动。其中“钓鱼岛历史与主权”主题图片展包括“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窃取钓鱼岛”;“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 钓鱼岛上空的阴霾”和“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等五大部分。以200多幅历史资料图片和法律文件,详细展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和法理依据。2015年8月下旬,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华侨大学分会、泉州师院分会等分会、专委会会员100多人前往泉州海交馆,参观钓鱼岛主权图片展。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动态要闻·


泉州市政府召开经济顾问组专家座谈会

据泉州晚报记者孙灿芬报道,2015年8月28日,泉州市政府召开经济顾问组专家成员座谈会,市长康涛、副市长李建辉,市政府秘书长吴友才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听取专家们对泉州市经济发展及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康涛市长代表泉州市委、市政府感谢近年来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情况熟悉、经验丰富、业务精通、视野开阔、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市重点项目的调研、分析、论证,参与重大决策、重大规划出台前的论证把关,为全市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希望专家顾问组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切实发挥好“智囊团”作用,为推动泉州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泉州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强化产学研互动、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等问题,提出许多富有战略性、预见性且务实管用、科学可行的意见建议。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福建省老科协领导调研省级专利技术实施项目


2015年12月2日,福建省老科协副会长符卫国、陈竹丛和副秘书长吴开禾到泉州天伟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调研指导福建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项目《废水深度处理装置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运用研究》(2014ZL081)实施进展情况。听取该发明专利权人石狮市老科协常务理事黄文龙高级工程师项目汇报,并现场考察黄文龙任技术总监的泉州天伟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及其发明专利技术实施示范企业鸿鑫漂洗整烫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工程。

黄文龙高级工程师是福建省老科协系统著名的环保专家,其发明专利10多次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和福州市、泉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并3次获得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的项目实施资助。2014~2015年连续2次被列入福建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7万元项目资助。

福建省老科协领导希望黄文龙专家抓紧发明专利技术实施及其产业化示范,为福建省环保产业发展和建设生态美丽福建多作贡献。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和石狮市老科协会长吴彦南、副会长陈其南等参加调研。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科协召开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座谈会

2015年7月29日,根据泉州市委郑新聪书记的批示,泉州市科协召开市级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座谈会。市科协刘荣成副调研员,学会部吴顺天部长和泉州市老科协、市土木建筑学会、市给排水协会、市药学会、市农学会、市林学会、市茶叶学会等市级学会(协会)负责人及代表出席会议。

刘荣成副调研员首先传达泉州市委郑新聪书记的批示精神,要求市政府陈灿辉副市长负责组织市科协牵头提出市级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方案;同时组织学习2015年7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5]15号文件《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既是政府部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新时期科协组织和市级学会(协会)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泉州市委书记作出批示,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丝先行区,应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李得民高级工程师、市给排水协会、市药学会、市林学会等结合泉州市情和学会(协会)特色优势,就如何有序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提出加强地方立法、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范围、强化学会能力建设、举办培训班、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等具体建议。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召开第十九次涉老单位工作会议

2015年8月5日,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在泉州市江南老年颐乐园召开第十九次涉老单位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市老龄办、市人社局和市关工委、老年大学、老体协、老促会、老科协、扶贫协会、老年学会等七个涉老单位负责同志。会议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老干部局局长周文心主持。会前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新落成的泉州市江南老年颐乐园寝室、活动场所、会议厅、棋牌室、电脑室等。然后由七个涉老组织分别汇报2015年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周文心局长对各个涉老单位工作非常肯定和赞赏。市老龄办、人社局也分别通报近期工作,市委老干部局副调研员章伟强作老干部局2015年上半年工作和下半年计划情况报告。提出继续组织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主题的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以及福建省委老干部局关于“我看建设新福建”专题活动等工作要求。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参加会议并代表我会做了会议汇报发言。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召开第五届全体会员大会

2015年11月20日,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在泉州金星酒店召开第五届全体会员大会。原省政协副主席、省扶贫协会会长叶继革,泉州市人大副主任吕竞、副市长林万明、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莅会指导。泉州市扶贫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谋德主持会议,老会长周玉堂作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黄昆玉副会长作协会章程修改说明;副会长梁奕川宣读第五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新当选市扶贫协会会长、原泉州市人大副主任潘燕燕讲话。林万明副市长受市委郑新聪书记、市政府康涛市长委托,对新一届理事会表示祝贺,对第四届理事会工作表示感谢!对今后协会工作提出三点意见。省扶贫协会叶继革会长也做了讲话。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邀参加会议,并当选为市扶贫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泉州市科协领导莅临市老科协调研指导工作

2015年6月25日,泉州市科协领导刘荣成博士带领学会部部长吴顺天、科协总支副书记陈秋萍莅临我会检查指导工作。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汇报我会上半年主要工作和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着重汇报我会组织建设和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组建70名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为海西创新型泉州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马荣生副会长参加汇报讨论。

刘荣成博士提出,我市最近由中国科协批准为全国10个“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城市”之一,市老科协要围绕中国科协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意见,发挥我市老科技专家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融入我市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为我市海西经济建设服务。刘博士充分肯定市老科协工作成效,要求市老科协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全国科普日泉州市老科协活动亮点纷呈

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泉州市老科协和县(市、区)老科协联手,以“科技创新  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科普惠民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巡回科普讲座。9月15~29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带领7名省、市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以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为主题,深入全市13个青少年科技示范基地举办18场科普巡回讲座,受众5200多人。南安市老科协会长卓金钳、副会长兼秘书长戴良尧,安溪县老科协会长叶宗希、副会长王学艺、秘书长张木树,泉港区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金,洛江区老科协副会长杨条达、副秘书长吴清廉等参加科普讲座。

二是组织开展老年养生保健科普讲座。9月18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副主任谢国风主任医师,应邀到鲤城区临江街道伍堡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作《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普讲座。9月25日,泉港区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金为泉港区老年大学作《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科普讲座。

三是组织医学专家下乡义诊。9月17日,泉州市委老干部局老年活动中心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医学专家谢国风、黄文益、王培荆、黄佳津、李添福5名主任医师,到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开展专家义诊200多人次。9月23日,南安市老科协组织4名老医学专家,到南安市翔云乡进行专家义诊。9月25日,安溪县老科协组织叶金炼等3名主任医师到县城社区开展专家义诊200多人次。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石狮市老科协环保专家黄文龙获表彰

2015年6月18日,泉州市2名老科技专家的发明专利成果经福建省老科协推荐,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石狮市老科协常务理事黄文龙高级工程师发明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荣获非职务发明项目三等奖。另一参展项目为晋江市老科协工业专委会副主任王志明高级工程师发明的“齿轮同时双频感应淬火电源”。

7月6日,福建省知名环保专家、石狮市老科协常务理事兼染整纺织服装化工专委会副主任黄文龙高级工程师,被中国科学家经济学家年会组委会授予“引领中国2015年度十大发明家”;其发明专利“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和装置”被推选为“引领中国2015十大专利项目”。 黄文龙高级工程师长期潜心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件,14次荣获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石狮市科技进步奖。

8月,黄文龙高级工程师受聘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库专家,将参与福建省环保产业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工程咨询、技术指导、专业评审、技能评估等工作。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协会风采·


福建省老科协表彰全省乡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先进


2015年12月9日,福建省老科协表彰全省乡村医生健康教育先进10个、先进个人28名。泉州市老科协被授予先进集体,泉港区老科协副会长黄友金、鲤城区老科协副会长史渊源、永春县老科协副会长吴金祺主任医师等3人被评为先进个人。省老科协为先进集体颁发奖牌,为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泉州市老科协秘书处) 


潜心践行环保梦的石狮市老科协专家黄文龙高级工程师


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引领未来,创造支撑发展。石狮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兼染整纺织服装化工专委会副主任黄文龙高级工程师,数十年如一日自学成才,坚韧不拔潜心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始终坚持以环保技术创新践行绿色中国梦,成为福建省老科协系统独领风骚老骥伏枥余热闪烁的璀璨明星,又是福建省环保领域独树一帜,拥有中国发明专利成果最多的标杆式环境保护技术专家。

一、潜心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成果丰硕

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出生于泉州市区的黄文龙,秉承泉州人“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潜心以技术创新作为人生梦寐以求的最高追求。迄今已拥有7件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次荣获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石狮市政府科技进步奖;8次获得全国及福建省专利奖励。1989年,黄文龙为南靖糖厂设计技改项目压榨机滑动轴承改为滚动轴承,1994年首次获得福建省轻工厅科技成果奖。1993年,黄文龙研制成功全球第一台全滚动减速机。1994年,“AOT全滚动活齿减速机”获得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2000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黄文龙发明的“有机废气净化回收装置”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以来,年过七旬的黄文龙老骥伏枥,连续获得“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和装置”“污水导流槽吸滤系统”“污水预处理分流工艺”等3件中国发明专利和4件实用新型专利,成就了其人生辉煌的顶峰。特别是2013~2014年,黄文龙发明的“应用液体静力理论的污水深度处理循环回用于生产用水工艺”“污水预处理分离工艺及深度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别获得中国老年创新发明推介优秀项目奖、福建省首届6.18非职务发明竞赛一等奖,更是创造了福建省老科协系统老专家老有所为的空前典范。

二、转化专利成果,践行绿色环保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黄文龙深知企业是科技生产力的载体,早在1989年,他就创建石狮市星光机械电子研究所,成为福建省著名的高科技民营科研所。进入21世纪,他继续发挥余热,先后受聘福建省大拇指环保有限公司、厦门喜盈门环保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7年以来,长期担任泉州天伟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致力于环保专利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2012年,应邀负责老挝中乌橡胶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发明专利成果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黄文龙的发明专利成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定支持和民营企业的青睐。2006年以来,他2次获得福建省先进环保实用技术推广使用证书,3次得到福建省发改委“发明小创造”项目和福建省知识产权局专利实施与产业化项目资金等35万元资助。2011~2015年,黄文龙连续5届参加福建海峡6.18项目成果交易对接会,分别与石狮市华丰针织有限公司、福建中龙水务有限公司等签订项目转化对接协议,并广泛应用于省内外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社会媒体传播,成就老科协专家英名

黄文龙高级工程师的创新创业事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访谈频道“风采中国”栏目(2013)、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栏目”、人民网、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泉州晚报、石狮日报等各类媒体数十次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被编入《2013年中国优秀专利发明人年鉴》、《中国力量》(2014)、《推动中国的领军人物》(2015)等丛书。

2015年3月,黄文龙被泉州市老科协授予优秀老科技工作者;6月被人民日报社评为先进个人;7月被世界杰出企业家联合会授予“引领中国”十大发明家及2015年十大专利项目。8月,受聘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库专家。

(李 明)  






·大事记·


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5年大事记


1月6日,泉州市老科协地矿专委会主任张光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矿业报》发表泉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四个妙招破坚冰——双旗山矿业实现逆境中发展侧记》。

1月7日,福建省老科协转发福建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文件,泉州天伟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运用研究》,被列为福建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项目,获得项目经费资助15万元。

1月8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泉州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评审。

1月22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晋江市老科协会长林文聘、南安市老科协会长卓金钳出席福建省老科协九届三次理事会。

1月28日,泉州市老科协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作《泉州2018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专题科技报告。

2月6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出席泉州市科协六届三次全委会。

2月11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汤祥辉高级工程师、李朝灿研究员等专家组,对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承担的3个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验收。2月12日,李朝灿研究员应邀对泉州市金百合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验收。

2月13日,泉州市老科协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理研究》由泉州市科技局组织通过专家组验收。

2月,泉州市老科协王文泰会长、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慰问市老科协老领导及其遗属。

3月5日及9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谢国风、王人镇、欧明达等医学专家,在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鲤城区浮桥石笋公园开展学雷锋义诊赠药活动。

3月12日,泉州市老科协表彰2013~2014年度14个先进单位和58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3月12日,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出席泉州市涉老组织第十八次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经验。

3月13日,泉州晚报记者陈淑华报道泉州市老科协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成效。

3月17~18日,受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委托,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等科技专家组,对九牧集团等4个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进行考核验收。

3月18日,泉州市老科协成立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70名),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任团长,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教授任常务副团长,林文銮教授、杨逢平高级农艺师、许有容主任医师、何长龙高级农艺师、汤祥辉高级工程师任副团长,李朝灿研究员为秘书长。

3月20日,李朝灿研究员、张光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卓开发高级工程师、张木树高级讲师,被福建省老科协列为省级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

3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三届四次理事会暨2014年工作年会,王文泰会长,马荣生、陈太平、吴中培、李寿钊、许有容副会长出席会议,泉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宝和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周中华莅会指导。会议同意31名老同志因超龄等原因辞去市老科协理事会职务,同时增补8名理事、2名常务理事;会议决定由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市老科协理事会日常工作。

3月26日,泉州市老科协印发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意见。

3月27日,泉州市老科协邀请泉州市委党校教务处主任詹碧英教授作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辅导报告。

4月6日,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泉州市老科协向泉州市政府报送《关于台商区创建泉州石墨烯产业基地的建议》。4月24日获时任市长郑新聪批示。

4月9日,农林水专委会主任杨逢平高级农艺师和省、市扶贫协会领导到安溪县大坪乡前洋村调研指导贫困村发展茶业脱贫致富。

4月10日,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出席泉州市科协2015年学会工作会议,代表市老科协作《发挥老科协专家正能量   助力海西现代化泉州建设》典型经验发言。

4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电子信息科普讲座,陈天佑高级工程师作《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专题报告;汤祥辉高级工程师讲解智能手机应用基本常识。

4月21日,受泉州市科技局委托,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杨逢平高级农艺师、柳荣金高级工程师、李朝灿研究员对泉州市申报2015年度国家星火计划8个项目进行评审推荐。

4月22日,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带领林文銮教授、李朝灿研究员到南安市码头镇调研辣木基地规划。

4月22日,张光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应邀到福建经贸学校作《核能的和平利用》科普讲座。

4月23日,泉州市老科协调整充实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52名,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任团长,副会长马荣生、李寿钊教授任副团长,李朝灿研究员为秘书长。

4月23日,泉州市老科协确定17个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民办高校1个,中专和职专5个,中学8个,小学2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1个。

4月28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教授、李朝灿研究员、杨逢平高级农艺师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福建农业科技》(2015年第4期)发表调研报告论文《泉州农业特色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4月29日,泉州市科协公布2014年度市级学会创先争优绩效考核结果,泉州市老科协获优秀等次(排名第一位)。

4月30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科普宣传信息工作会,创会会长王文泰、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吴中培为17个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授牌;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总结2014年老科协组织科普宣传信息工作成效,提出2015年工作思路。

5月14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分会专委会负责人工作座谈会,马荣生副会长主持会议,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提出2015年协会工作思路。

5月15日,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带领林文銮教授、李朝灿研究员到安溪县调研安溪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高科技项目,考察安溪县蓬莱镇创建辣木国家综合标准化研究示范基地。

5月15日,泉州市老科协农林水专委会主任杨逢平高级农艺师到永春县东关镇指导冬瓜生产。

5月20日,泉州市老科协6名会员获福建省老科协高级职称资格评审认定。欧阳隆、陈安玲被认定为教授,杨炳基、王青天被认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木树被认定为正高级讲师,许旭生被认定为主任编辑。

5月22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食品与药品安全科普讲座,邀请泉州市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陈和金科长和泉州市药品检验所黄凡副主任药师,分别主讲《如何正确选购保健食品》及《药品安全常识》,并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5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副主任谢国风主任医师应邀为洛江区老年大学作老年人养生保健科普讲座。

5月28日,泉州市老科协和泉州市农科所联合组织开展泉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活动,邀请台湾农业专家黄大洲博士、林克谟博士和泉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庄卫东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分别作台湾现代都市农业革命、永续生态农业及泉台农业合作交流示范专题讲座。泉州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市农业局副局长吴晓雄、市科技局副局长黄珍霞、市科协副调研员刘荣成和各县(市、区)有关人员130多人出席会议,并参观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5月28日,《侨乡科技报》及其海外版菲律宾《商报》专版报道《发挥泉州市老科协专家正能量  助力海丝泉州创新发展新跨越》。

5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马荣生副会长带领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李朝灿研究员和知识产权专家陈雪莹,到老科协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惠安开成职业中专作《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强国梦》《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与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专题讲座。

5月30日,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研究员等3名科技专家,应邀对泉港区20个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进行评审评价。

5月,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黄宜坚、王少雄、庄有土教授,配合市经信委、市财政局评审确定全市重点扶持数控一代52个企业64个示范产品。

5月,泉州市老科协郑元禄高级教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届巴尔干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

6月2日,李朝灿研究员应邀到泉州市老科协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泉州市农校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科普讲座,姜鼎煌校长主持会议作动员报告。

6月4日,泉州市老科协和惠安县老科协联合在惠安县老年活动中心举办老年养生保健科普讲座,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崔闽鲁教授主讲《节气与养生》。

6月5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李朝灿研究员等专家组对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验收。

6月9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福建省老科协科普工作会议交流经验。

6月9日,李朝灿研究员等科技专家应邀对泉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泉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器》进行评审验收。

6月25日,泉州市科协副调研员刘荣成博士和学会部吴顺天部长到泉州市老科协调研。

6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知识产权报告会,邀请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邱江鸿高级工程师作《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专题讲座。

6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许有容、谢国风主任医师等6位老专家到泉港区山腰街道锦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6月29日,泉州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泉州市老科协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

6月,泉州市老科协编印《泉州老科协》2015年第1期彩印会刊。

7月2日,泉州市老科协医学专家谢国风、黄文益、王培荆等5位主任医师到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7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和洛江区老科协在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洛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举办科普报告会,李朝灿研究员和陈雪莹专家分别作《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塑造》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专题讲座。洛江区老科协会长关裕平、副会长杨条达、副秘书长吴清廉和青少年学生200多人出席报告会。

7月17日,泉州市老科协华侨大学分会选举第二届理事会,吴道明续任分会会长,张银明、王少雄、王建设教授任副会长,王少雄兼秘书长。

7月21日,泉州市老科协成立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初评评委会,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任评委会主任。

7月23日,泉州市老科协汤祥辉高级工程师、王少雄、黄宜坚、李寿钊教授、张秋琛工程师应邀对泉州七洋机电有限公司承担的福建省专利技术实施项目进行验收。

7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三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李寿钊、马荣生、吴中培副会长出席会议。

7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李朝灿参加泉州市科协召开的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座谈会,提出有关建议。

8月4日,泉州晚报记者陈起拓以彩色照片报道泉州市老科协医学专家下乡义诊活动。

8月5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泉州市涉老组织第十九次联席会议交流老科协工作。

8月12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召开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总结上半年工作进展,提出下半年工作意见。

8月19日,泉州市老科协张光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矿业报》发表《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专题报道。

8月27日,泉州市老科协向泉州市民政局报送社团组织评估材料。

8月28日,康涛市长主持召开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专家座谈会,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等专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泉州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

8月下旬,泉州市老科协组织会员到泉州海交馆参观钓鱼岛主权图片展。

8月,泉州市老科协向泉州市科协学会部报送科技创新论文15篇及论文摘要30篇。

8月30日至9月8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参加福建省老科协组织赴山东省、吉林省考察调研老科协工作。

9月15日,李朝灿研究员应邀到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泉港区奎峰中学作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题讲座,泉港区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金和师生200多人出席科技报告会,泉港区有线电视台进行报道。

9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邀请福医大附二院黄荣桂教授作《泌尿系统疾病防治》科普讲座。

9月17日,泉州市老科协谢国风、黄文益、王培荆、黄佳津、李添福5名主任医师到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开展专家义诊200多人次。

9月18日,泉州市老科协谢国风主任医师应邀到鲤城区临江街道伍堡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作养生保健科普讲座。

9月21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马荣生副会长带领李朝灿研究员到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南安职业中专作青少年科技创新新业科普报告。南安市老科协卓金钳会长、戴良尧副会长和职专师生300多人出席报告会,南安市有线电视台进行报道。

9月22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马荣生副会长带领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李朝灿研究员、杨炳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知识产权专家陈雪莹到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安溪铭选中学、安溪县第十二小学,分别作青少年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发明创造、交通安全科普讲座。安溪县老科协会长叶宗希、副会长王学艺、秘书长张木树和师生500多人出席报告会。

9月23日,李朝灿研究员和知识产权专家陈雪莹分别到福建经贸学校、洛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科普报告。

9月24日,李朝灿研究员和知识产权专家陈雪莹到惠安开成职业中专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科普讲座。

9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带领专家科普报告团成员李朝灿研究员、知识产权专家陈雪莹到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作科技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发明创造专题讲座,吴元凯副院长主持报告会。

9月26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汤祥辉、赖雨水、李国忠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组,对泉州市申报2016年福建省区域发展(社会发展领域)6个科技项目进行评审。

9月29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专家李寿钊教授、李朝灿研究员、汤祥辉高级工程师对泉州市9个专利代理机构进行综合评审评价。

9月,泉州市老科协文教专委会副主任林红娇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优秀敬老志愿者”称号。

9月,泉州市老科协郑元禄高级教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10月1日,侨乡科技报报道《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全国科普日活动亮点纷呈》。

10月9日,泉州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和黄宜坚教授、赖雨水高级工程师应邀对福建铁拓机械公司的节能环保型沥青混合料温拌设备研发项目进行评审。

10月14日,李朝灿研究员应邀到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永春职业中专作《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讲座。永春县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洪永青和师生300多人出席报告会。

10月16日,泉州市老科协谢国风、黄文益、欧明达等5位医学专家,分别到鲤城区府文庙广场、刺桐社区开展专家义诊咨询服务。

10月20~23日,泉州市老科协组织217名老科协会员到泉州美亚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

10月20~22日,全国老年节期间泉州市老科协医卫专委会谢国风、欧明达、陈荣奎等7位老专家在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义诊赠药咨询服务300多人次。

10月22日,受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委托,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带领林文銮教授、王少雄教授、许荣宗高级工程师、杨逢平高级农艺师、苏维迎高级工程师等10多位专家,对2015年29个科技计划及技改项目进行评审。

10月27日,泉州市老科协与市人社局、市老龄办、市委老干部局、市科协联合举办2015年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祝寿会。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市人社局副局长颜细财、市老龄办副主任商黎霖、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陈政实、市科协副主席王建生为市老科协65名70岁、80岁老寿星祝寿。

10月27~28日,泉州市经信委邀请泉州市老科协汤祥辉高级工程师、李寿钊教授等专家组对3个小微软件企业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审验收。

10月28日,泉港区老科协、老年大学联合邀请泉州市老科协专家科普报告团张振辉主任医师作食疗与健康的科普讲座。

10月29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泉州市科协第十三届年会分会场暨科技创新学术年会,泉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宝、副调研员刘荣成博士和学会部长吴顺天莅临指导。市科协党组书记陈永宝高级工程师、华侨大学王少雄教授、市老科协李朝灿研究员分别作《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服务泉州创新转型经济建设》《解读泉州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实践》专题讲座。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和老科协会员近百人出席报告会。

10月30日,泉州市民政局审批科黄光远主任科员带领李向明副教授、博士和王碧江等评估专家组,对泉州市老科协进行全市性联合类社会组织现场评估,高度评价市老科协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正能量,助力泉州经济社会建设的工作成效。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等出席评估汇报会。

11月5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会长办公会,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学习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11月7日,泉州市老科协原副会长许有容主任医师带领陈国祯、叶向权、林笑治、何进东、陈永崑、张水源主任医师、吴美玲副主任医师等8位多学科医学专家到永春县横口乡,为老区群众开展义诊咨询服务500多人次。

11月10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李朝灿研究员等科技专家对2015年全市第二批27个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进行评审。

11月15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柳荣金高级工程师、李朝灿研究员等科技专家,对福建祥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沙棘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评审验收。

11月18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王少雄教授、李朝灿研究员作为评审专家,参加2015年度泉州市政府专利奖评审工作。

11月19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召开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议小组会议,经讨论研究同意推荐泉州市老科协6名会员参评福建省老科协高级职称资格认定。

11月19~20日,泉州市科技局邀请泉州市老科协林文銮教授、汤祥辉高级工程师、赖雨水高级工程师作为评审专家,参加2015年度泉州市政府科技奖评审工作。

11月20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会员大会,当选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1月25日,泉州市老科协邀请福医大附属二院黄玉涛副主任医师作“动脉硬化”等老年人常见病防治及养生保健科普讲座。

11月25日,福建省中龙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导流槽吸滤系统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运用研究》(黄文龙高级工程师发明专利),被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列为2015年福建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计划项目,资助经费12万元。

11月26~28日,泉州市老科协、厦门市老科协和南安市老科协联合开展跨区域专家义诊赠药活动,组织厦门市、南安市10名医学专家到南安市老年活动中心、金淘镇、石井镇开展义诊赠药近千人次。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厦门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贺向东,南安市副市长黄景阳、南安市老科协会长卓金钳、常务副会长戴良尧等参加义诊活动,南安市有线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

12月2日,福建省老科协副会长符卫国、陈竹丛到泉州天伟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调研黄文龙高级工程师废水处理发明专利省级专利技术项目实施情况。泉州市老科协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和石狮市老科协会长吴彦南、副会长陈其南等陪同调研。

12月9日,福建省老科协表彰全省乡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泉州市老科协被授予先进集体,黄友金、史渊源、吴金祺被评为先进个人。

12月9日,泉州市老科协举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邀请泉州市委党校教务处主任詹碧英教授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纲领——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创会会长王文泰,副会长李寿钊、马荣生和市老科协会员、市政府经济顾问组成员近百人出席报告会。

12月14~17日,泉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邀请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组长、泉州市老科协创会会长王文泰高级工程师、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寿钊教授和王少雄、黄宜坚、庄有土教授,柳荣金、许荣宗、赖雨水高级工程师,张秋琛工程师等10名专家,对2009年以来全市承担中央财政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补贴的21个企业进行专项督查。

12月24日,泉州市老科协李寿钊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福建省老科协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15年工作年会。

12月28日,泉州市老科协召开三届 九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和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总结交流2015年老科协工作进展,讨论研究2016年工作思路。

本年,泉州市老科协会同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向市政府报送25篇调研报告及建议。

本年,泉州市老科协会同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专家配合市经信委、市财政局,评审确定全市数控一代重点扶持95个企业128个示范项目产品、12条“数控一代”生产示范线、20个数字化车间、4个智能工厂。

本年,泉州市老科协会同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专家完成泉州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制鞋、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十三五”发展思路及转型升级路线图。







·健康体检·


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美亚健康集团

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立于2011年,是一家贯穿“以健康体检为核心业务,以早癌筛查为特色项目,以优质专业服务为经营之本”全新理念的体检中心。创建伊始,美亚就将知名体检品牌引入福建,携手打造海峡西岸优质体检中心品牌。2015年,美亚健康集团公司成立,在健康体检领域快速拓展,先后在福州市、连江县、泉州市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并与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等单位合作建设健康体检中心,是福建地区规模最大的连锁体检机构。美亚承载了上千个企业客户的发展梦想,守护千万个家庭的健康品质生活,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信赖选择。

一、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

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少林路,周围交通便利,辐射面广。泉州是海峡经济区及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中国鞋都”和“中国服装产业基地”之称;全市人口数达830万之多。泉州美亚投资总额5000万元人民币,拥有75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引进进口品牌生化仪、彩超、CT、DR、X线骨密度仪、动脉硬化仪、热层像TMI、鹰眼等,是美亚健康集团位于闽南的第一体检旗舰店。

二、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特色

l     医检分离:独立的体检中心,实现医检分离,受检者不再与就诊患者共用检查设备。从根源上避免了医源性交叉感染,从机制上杜绝了“无病变小病,小病变大病“的行业弊端,从源头上保证了受检者的健康权益。

l     移动体检:配备高档的医疗体检车,车内配有心电图机、DR摄片机、进口彩超等多项先进的体检设备。拥有一支有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体检团队,为您上门服务,让您的体检结果具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在短时间内轻松安全的完成各项体检项目,同时将体检数据传输至美亚健康管理云服务平台,实现健康档案的永久管理。省去了单位组织,耽误工时,排队等候去医院检查的诸多不便,真正体现了快捷、高效、舒适的人性化服务。

l     无痛胃肠镜精查:胃癌、食管癌为福建省高发癌症,死亡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唯一选择。 大肠(直肠)癌是现代病的城市癌症,高脂肪、精食物、低纤维,导致肠癌发 现晚、治疗效果差,肠镜定期查才是硬道理。顶级省级专家为您服务,精准检查、精确治疗。

l     旋磁治疗系统:通过同名极旋磁产生穿透力更强的脉动磁场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微观粒子的量子运动,改变生物电流与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调节体内电磁现象,促进体液流通和渗透,改善细胞的生存环境,调节失衡、失序的胜利功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病人病状和体征,从而达到改善疲劳和康复保健作用。

l     全科生物反馈排毒中心:引进已有30多年欧美临床证明并获得中国唯一拥有国家药监局授批的尖端健康管理设备,运用生物反馈量子科技,遵循人体生物钟原理,可全面看清毒素在体内的分布,早期分析毒素与疾病关联。首创24小时全天然精准排毒,帮助人体全面、精准、安全、高效地排除体内毒垢,改善身体机能,恢复身心健康。

l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使专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等诊疗过程,让您“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得到国内权威医学专家的诊疗意见,享受远程健康咨询给您带来全方位的专属顶级专业服务。 一旦预约成功,专家24小时内应答会诊,有效缩短诊疗时间, 减少治疗时机的延误,有助于体检客户的治疗和调理。

三、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专家团队

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拥有全国医疗权威专家团队及医护人员50余人,为您的

健康保驾护航 。主要专家如下:

肖海:原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疗系,曾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受训。特长:肺癌、食管癌外科治疗,胸壁微创外科技术,心脏微创外科手术,创伤外科治疗等。

程烽:博士、留美博士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Rush医学院博士后。从事临床检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健康体检的管理。曾工作于福州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陈璀:内科主任医师。1970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从医40余年,对老年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一定 的临床经验。2002—2010年被福建医学会聘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院十佳”“女十佳优秀员工”和“厅直机关、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林健康: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有丰富的医疗实践及理论教学经验,擅长神经内科的疑难病,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获得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黄玉涛:内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副主任,具有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论文《3224名小学生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调查报告》;在《临床内科杂志》发表论文《胃肠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1206例分析》等。

黄连成:外科副主任医师。曾在泉州市第一医院从事外科工作47年余,开展普外、心、胸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肛肠疾病防治。在《中国肛肠病杂志》和《福建医学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肛肠病诊断体位的探讨》论文被编入《中国肛肠病医学》,被称为“黄氏体位”。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少林路315号美亚健康体检中心(科技中学基金楼)

健康服务热线:0595-2887 0333       400-899-1785




目   录

·政策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

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

·领导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发挥“五老”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李源潮在中国老科协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讲话…………………………………………………

·专家论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实践…………………………………………………李朝灿

解读“泉州制造2025” ……………………………………………………………王少雄

三网融合技术…………………………………………………………………………张银明

发展泉州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的建议………………………………………………何长龙

·养生保健·

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谢国风

·科普讲座·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知识产权报告会……………………………………………………………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巡回科普讲座……………………………………………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年养生保健科普讲座……………………………………………………

·协会工作·

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泉州市老科协召开县(市、区)老科协秘书长工作会…………………………………………

泉州市老科协接受市民政局专家组现场评估……………………………………………………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科技创新学术年会………………………………………………………………

泉州市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祝寿会……………………………………………………………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会员健康体检…………………………………………………………………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申报高级职称资格认定………………………………………………………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泉州市科技奖专利奖……………………………………………………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开展项目实施督查………………………………………………………………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科技项目……………………………………………………………………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验收科技项目……………………………………………………………………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价泉州市专利代理机构……………………………………………………

泉州市老科协专家评审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医学专家开展义诊咨询服务……………………………………………………

泉州市老科协组织会员参观钓鱼岛主权图片展……………………………………………………

泉州市老科协华侨大学分会选举第二届理事会……………………………………………………

·动态要闻·

泉州市政府召开经济顾问组专家座谈会……………………………………………………………

福建省老科协领导调研省级专利技术实施项目……………………………………………………

泉州市科协召开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座谈会……………………………………………………

泉州市委老干部局召开第十九次涉老单位工作会议………………………………………………

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

泉州市科协领导莅临市老科协调研指导工作…………………………………………………………

全国科普日泉州市老科协活动亮点纷呈………………………………………………………………

石狮市老科协环保专家黄文龙获表彰……………………………………………………………………

·协会风采·

福建省老科协表彰全省乡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先进………………………………………………

潜心践行环保梦的石狮市老科协专家黄文龙高级工程师…………………………………………

·大事记·

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5年大事记……………………………………………………………

·健康体检·

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

福建省老科协领导调研省级专利技术项目实施……………………………………………………封面

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要活动剪影……………………………………………………………封二、封三

泉州美亚健康体检中心 …………………………………………………………………………………封底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